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征文选登


信仰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2014-10-26 11:54:00) 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刘凌宇


    摘要:现代大学生信仰危机问题越来越严重,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仰教育实效性过低。大学生信仰问题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所以思政课应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以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缺乏实效性的现状,然后从完善信仰教育内容和创新信仰教育模式两方面出发,提出了六点相关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信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在高校的传播和贯彻,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其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由于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方面存在诸多的弊端,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很难与教师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课后学生仅为应对考试而被动的记忆理论知识点,致使思政课的核心信仰教育达不到最初的教学目的,大学生很少会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后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现在,经济全球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物质生活的优越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层面,人们的心理、思想乃至信仰都面临着动荡和选择。在享受物质生活的风气充斥在整个社会中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宗教信仰蔓延以及信仰缺失等问题,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所以大学生信仰问题关乎我国未来的发展。综上所述,提升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缺乏实效性的现状

    (一)信仰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

    现今思政课包括四门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这本教材理论枯燥、内容空洞且距离现代大学生生活太过遥远。学生没有生活在动荡年代的亲身经历,很难理解毛泽东思想在它孕育和形成的那个特定年代里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而在现在的思政课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只遵循教材讲授书本里缺乏现实性的理论内容,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消化吸收,最终懵懵懂懂。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明就里,思想上更不会有升华。所以只有在教学方式上多联系现实,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理论知识,才能在认识上达到再一次的飞跃,脱离实际的理论,只能让学生一知半解,无法将理论知识升华为意识形态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信仰教育模式缺乏互动性

    现在有些高校在排课工作上就反应出对思政课重要性的忽视。这些学校在排课时通常会将不同专业的班级排在一起上课,可想而知,面对难以控制的庞大课堂,教师不得不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期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在固定时长的课堂里,面对过于庞大的学生人数,既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分身乏术。与此同时,大班授课形式使得学生在潜意识里认定学校对本门课程的不重视,课堂上教学内容又枯燥、难懂、缺乏现实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提不起兴趣,加之教师也对学生的课堂状态不闻不问,有些学生就会开小差,甚至干脆不听。教师被动的选择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消极的课堂状态很难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缺乏互动的课堂,教师单向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无法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理解的好,也无法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理解的不好;学生被动的听课,对不理解的问题得过且过不求甚解。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概念,在思想深处没有起到任何正面推动作用,更谈不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缺乏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现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的实效性。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两方面出发,提出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以便提高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现在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缺乏实效性的现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下面分别从完善信仰教育和创新信仰教育模式两个角度提出六点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完善信仰教育内容

    1、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生动化

    任何一门学科理论脱离实际都是与教育主旨所背道而驰的,当然其中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想提高其实效性,就一定要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要让学生觉得思政课所学的理论都遥不可及,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毫无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多列举相关真实有效的历史事件和案例,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用轻松的语言结合案例来解释理论的内涵,让学生发现我们耳熟能详的事儿里实际上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理论知识,让学生不再觉得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只是摆设毫无用处,而让学生知道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有着强大的改造世界的力量。在教学内容里多融入现实性的案例分析,使信仰教育内容更具生动性,教学效果也会随之上升一个层面,使学生从以前单纯的记忆理论知识,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由之路。

    2、通过因材施教教学方式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中国的主导信仰,所以在大学生当中,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扩散开来,让大学生认识到并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便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要让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关理论知识,面对枯燥无味和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学生多数是消极的学习态度,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一改往常呆板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灵活地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用通俗的话语讲解,例如一些基本理论可以用日常用语来给学生讲解,一些深刻理论就可以用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来给学生讲解。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知识需求,将理论知识结合相关专业知识讲解。因材施教,既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易懂的理论知识和感兴趣的专业知识会逐步转变学生以往那种排斥的、被动的学习态度,这种日复一日的理论熏陶,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在思想深处形成改变,渐渐的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

    3、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更现实化

    理论来自于实践,将来自于实践的理论放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够更好的深化理论。现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各种校园活动琳琅满目,思政课教师可以将校园活动添加到校内实践教学环节中,筛选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校园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筛选出的有意义的校园活动,从中学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适当的添加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真实的历史和社会现象远比任何的说教都更具有说服力。在假期期间,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研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和经验,学生在社会调研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死板的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加自觉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亲身经历过后,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改造世界的力量是信仰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创新信仰教育模式

    1、转变教师的信仰教育教学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片帮助大学生形成并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上,最前沿的工作者非高校思政课教师莫属,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这项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学要素都决定着信仰教育的成败。所以,从教师自身的转变开始,第一,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及时了解时事政治的新动态、最新的社会新闻等,不断武装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会搜集更多的教学素材,才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自身觉悟,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不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思政课教师都要杜绝消极的工作态度,要始终怀揣高度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正确的工作态度,精心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在课堂中融入新媒体教学方法,将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带到课堂上,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主融入到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实时热点话题,在课堂中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由以往的单向教学转变为双向交流,构建具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信仰教育教学体系,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转变学生的信仰教育学习态度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教育成效有着一定的影响,转变学生信仰教育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强制灌输的教学方式远远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有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在西方多元文化以及思想通过各种方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作为思政课教师有责任要帮助大学生抵抗住这种意识形态的侵略,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接受并认可马克思主义信仰,那么如何让学生接受并认可马克思主义信仰呢?接受和认可的前提是有兴趣知道和了解,因此思政课教师最首要的任务是调动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通过分析学生的个体意识,教师需从中了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针对性地,针对学生所感兴趣的方面,多而精的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设计主流教学板块,慢慢渗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大学生的意识免疫力和明辨是非的鉴别力。

    3、转变学校的信仰教育考核制度

    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考核只局限于“纸上谈兵”,却将最重要的实践环节给忽略了。简单地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加上结课论文就构成了思政课的大部分考试成绩,通常学生只会在备考时才认真地记忆相关理论知识,但仍会在考核结束后忘得一干二净,可见这种考核制度弊端多多,并不会起到学生对思政课知识的巩固,更不用说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信仰教育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综上所述,转变思政课的考核制度势在必行。

    思政课的考核模式应该拓宽为全方位的一种考核模式,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闭卷考核,还应该拓展到实践考核,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结后所撰写的论文主题、调研报告的内容、课堂互动环节的参与情况、实际思想政治素质的表现等多种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本门思政课成绩。这种综合的考核模式也变相的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将理论知识渗透到了生活中,更有利于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根植在学生的思想中。

    通过对高校思政课信仰教育的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对思政课由缺乏兴趣到自主学习,由肤浅的了解到深入的认识,由被动的记忆理论上升为意识形态的转变,这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大学生思政课信仰教育教学改革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大学生信仰教育探究[J].边疆经济与研究,2013,9:57-58.

    [2]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特点及问题分析[J].理论前沿,2010,11:6-9.

    [3]邓露.浅议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J].德育在线,2013,10:218.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