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征文选登


毛泽东新闻实践的品格

(2004-10-24 00:00:00) 来自: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王丽文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llO年前夕,重温毛泽东的新闻作品,研究其新闻实践品格,感慨万千。毛泽东的新闻实践,不但生动说明了毛泽东对党的新闻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高度重视,也从不同的侧面记载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不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更是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珍贵教材。通过新闻作品,我看到了毛泽东那高屋建瓴的政治眼光,领会了毛泽东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深切感受到了毛泽东新闻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这种高度统一,不但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典范,也为党史工作者树立了应该追求和力争追求的高深境界。<br>
    一、事件重大,语言简洁<br>
    重大事件的再现和分析,是毛泽东新闻写作的重要题材。无论是消息、社论、还是述评、评论和谈话,内容均是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既为中国人民所关心,又为世界人民所瞩目。如1942年10月12日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通过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国际形势的科学分析,揭示了一切反动势力在行将灭亡的时候总要作最后的垂死挣扎的规律,告诫革命人民绝不能为敌人的假象所迷惑。同时,高度评价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的伟大意义,指出了这一战役的胜利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解放战争时期,关于世界驰名文化古都北平和平解放、我百万雄师过大江以及攻占国民党首府南京等重大事件的新闻;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中苏建交、关于驳斥艾奇逊造谲、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向平壤进攻、平壤解放以及将开城地区划为中立区等重大新闻,都是毛泽东撰写的震惊世界的新闻。<br>
    禁绝一切空话,是毛泽东新闻实践的一贯思想和作风。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把空话连篇当做党八股八大罪状的第一条,他说:&nbsp; “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br>
    因此,毛泽东在撰写这些重大新闻时,其语言相当简洁。常常是寥寥几笔,既把重要事件勾划的清清楚楚。他写作的每一篇作品,都简洁到了千锤百炼、一字不易的境界。<br>
    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作品为例,除《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篇稍长一些外,其他作品都很短,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即抓住要害。1949年4月22日2时、22时、24时,毛泽东分别以新华社长江前线电,发表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nbsp; <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的联合进攻》3篇消息,向全世界迅速报告了我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特大喜讯,以事实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灭亡。其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仅仅不到300个字。文中形容敌军态势时只用了“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1 2个字。形容我军胜利渡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气势磅礴、宏伟壮阔的画面只用了“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1 0个字。&nbsp; 这篇新闻成为新闻史上短新闻的范例。<br>
    导语,是新闻写作区别于其他文体写作的一种特殊要求,一般是指新闻的头一句或头一段,是新闻的要旨,对新闻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毛泽东非常重视导语写作。他撰写的新闻导语,简洁的达到了“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的境界,其奥妙就是几乎全部采用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写作技巧,使之更有利于传播。<br>
    如:〈我军解放郑州》的导语:只有15个字:“我中原人民解放军于今日占领郑州”。《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的导语只有23个字:“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导语只有39个字:“在人民解放军伟大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4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是21个字:“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 1日已有大约3 0万人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27个字:“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句话,就将事件的要点全部交代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br>
    二、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得益彰<br>
    新闻具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毛泽东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始终保持了向读者“灌输常识”,介绍新知识的原则。在他的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的论述中,既有与新闻事实有关的知识性背景材料,也有与新闻有关的学科、术语和专门性问题的解释资料,成语典故更是数不胜数。<br>
    1948年lO月22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我军解放郑州》这条消息,对郑州的地理位置作了这样的交代:“郑州为平汉、陇海两大铁路的交点,历来为军事重镇。”1948年11月5日,《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则交代了南阳的历史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接下去,又交代了“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从而使读者了解到我军占领南阳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这是具有知识性新闻写作的两个范例。<br>
    建国后,毛泽东对办好《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作过多次指示。1957年1月27日,他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决定扩大发行《参考消息》,从两千份扩大到四十万份,使党内党外都能看到,”他在讲话中把看《参考消息》比喻种“牛痘”。他说:“为什么要种牛痘?就是人为地把病毒放到人体里面去,实行‘细菌战’,跟你作斗争,使你的身体里头产生一种免疫力。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br>
    巧妙的利用典故,说明深刻道理,是毛泽东通过新闻作品传播知识、增强文章趣味性的有效手段。<br>
    1942年9月7日,毛泽东在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中,为了帮助全党同志加深对精兵简政政策的认识,增强实行精兵简政的自觉性,就用了孙行者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去把她战败的典故,还用了“黔驴技穷”的典故,并以生活常识和寓言传说为例证,阐述了小未必弱,大未必强,只有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及时改变政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br>
    1949年4月4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所写的评论《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一文用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典故,揭露了南京政府仍然在为蒋介石集团和美帝国主义服务的本质,企图利用谈判拖延时间的幻想,并且为它指明了今后的出路,希望它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nbsp; 

    在1948年10月27日发表的《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这条消息中,毛泽东用了《史记&amp;#8226;李将军列传》中“飞将军从天而降”这个典故写我军攻克锦州、解放长春后敌人走投无路“全部狠集黑山、北镇、打虎山地区,企图逃跑,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的情形。这“飞将军从天而降”的典故,生动形容了人民解放军来得神速,敌人连逃跑都来不及的战场态势。<br>
    1948年10月31日,在《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这篇新闻评述中毛泽东写道:“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业已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文中引用了《史记&amp;#8226;项羽本纪》中项羽“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这个人们熟悉的典故,以此形容、讽刺了蒋介石的厚颜无耻。<br>
    在1948年12月30日为新华社撰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毛泽东引用了著名的伊索寓言“农夫与蛇”,提醒人们不要怜惜蛇一样的恶人,深入说明盘踞在中国土地上的各类毒蛇,虽然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疆。<br>
    这些典故不但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是增添了文采,提高了新闻的品位。<br>
    三、引人注目<br>
    毛泽东非常看重新闻报道的效果。新闻报道的效果如何,关键是标题是否引人注目。要发挥新闻报道的重要作用,那就首先要使新闻报道的标题“引人注目”。标题引人入胜,读者就不得不读下去,就使新闻报道的效果有了保障。<br>
    毛泽东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特别注重新闻标题的制作。他在1944年3月22日的一次讲话中说:“饭来了,报来了,有些人是先看报、后吃饭的。”他殷切希望这样的同志多一
些;还说:“我们共产党要学会一个办法,就是人家不听就不讲了。”这是从反面极言要“引人注目”,要“吸引人看”,要讲得人家爱听。1957年3月10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专门召开了新闻出版界代表的座谈会,毛泽东说:“文章的好坏,要看效果,自古以来都是看效果作结论的。这就起码要使报纸吸引人看,当然首先要使标题吸引人;标题没有内容,不能引人注目,那就“先吃饭”,吃完了饭也未必就看报,而是很可能就去休息或打牌、跳舞去了,那还能有多少效果可言呢!”1948年9月14日,毛泽东在审阅新华社的新闻和社论时对标题进行修改后,针对标题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专门的批语。他说:“凡新闻,标题必须有内容。原题并无内容,不能引人注目。”“凡论文标题,亦须有内容。原题没有内容,不能引人注目”。1958年1月15日他在接见新华社社长、人民曰报总编辑吴冷西时指示说:“标题要吸引人看,这很重要。”<br>
    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收集的毛泽东为通讯社、报纸和广播电台修改的24篇稿件,其中有9篇是毛泽东修改或加了标题,由此也足见毛泽东对新闻标题的重视程度。修改的标题与原题相比,也都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引人注目的基本观点。如1944年lO月1曰延安《解放日报》社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的标题,原题《新四军胜利出击》,经毛泽东修改后,读者不但可以从标题上可以了解新四军取得了胜利,更想知道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亘事业的密切联系及其伟大意义,使原题固的平淡、虚俗、浅白得到修正。再如1948年9月30新华社社论《庆祝济南解放的伟大胜利》,原题为《庆祝济南解放》,经毛泽东修改后的标题,重点告诉读者的不仅仅是济南解放,而是济南解放对于整个战局的重大意义。这样的标题,不但能“抓住人”看,而且标题本身就直接给人以组织、鼓舞、激励、推动的力量。《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二十二周年》、《衡阳失守后国民党将如何》等经过毛泽东修改,都使原题由虚变实、由俗气而大气、由平淡而醒目,其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在标题上得到充分体现,起到了,吸引读者的目的,发挥了新闻应有的魅力。<br>
    客观、务实、明朗是毛泽东新闻标题引人注目的重要原因。<br>
    1948年9月14日毛泽东在审阅新华社新闻《华北召开中等教育会议》时,将原题改为:《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决定改善中等教育的诸项制度》,突出了华北中等教育会议作出的改善中等教育制度的中心,而使原题目的笼统问题得到纠正,使读者对会议所作出的重要决定的内容一目了然。与此同时,毛泽东在审阅社论《中等教育问题》时将标题改为恢复和发展中等教育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使新闻标题有了明确、具体的内容,而不是像原题笼而统之,没有要点,并将客观事实与报道者的思想观点高度统一起来,而不是作者的主观评价,达到了吸引读者的目的。1957年4月29曰,毛泽东阅读了《光明日报》刊登的北京大学教授李汝祺发表的《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的文章。毛泽东对文章的观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将原题改为副题,重新拟定了《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的肯定题目s加上按语;并写信告诉胡乔木:“此篇有用,请在《人民日报》上转载。”人民日报于5月1日全文刊用。<br>
    经毛泽东修改后的新闻标题是这样,他自己写的新闻作品的标题更是如此。如:《历史教训》、《中共“七七”宣言在重庆被扣》、《中共不出席这届参政会议》、《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基本原因》《中共中央致电祝贺各线我军连续奏捷》等等,这些精采的标题,使新闻大为增色,吸引读者不得不读,读来兴味盎然。<br>
    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写新闻,是毛泽东新闻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技巧。“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长江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了国民党军队阻挡我南进之师的天险。l 9 4 9年4月2 0日,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以百万雄师突破天险,胜利渡江。战斗何时打响?最先渡江的地点选在何处,这是读者关心的问题。毛泽东在《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了如下交代:”渡江战斗于2O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nbsp;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始终把新闻作品作为指导革命运动教育人民的重要工具和武器。他说:“高度发扬报纸、刊物……作广泛宣传鼓动,坚定地有计划地执行这一方针……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武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从来就与新闻实践紧密相联,其新闻实践从来没有脱离这个原则。&nbsp; 

    1919年,毛泽东参加了蔡元培先生创立的中国第一个新闻学会——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最早的会员之一。同年,他先后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周刊、《新闻学学会会员通信集》,创办“平民通讯社”。1923年4月,和李达创办《新时代》月刊。1925年12月创办《政治周报》。多年来,他在《向导》、《共产党人》、《中国工人》、《八路军军政杂志》《解放日报》等报刊杂志和新华通讯社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和有关新闻工作的论述,用以宣传革命主张。仅《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一书中收录的毛泽东在各个时期发表的有关新闻工作的论著、讲话、谈话、批语、按语等就有71篇,作品有30篇,改稿24篇。书中同时附印的20幅毛泽东新闻作品手迹,是首次公布的珍藏文献。由新华社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合编的《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新华社撰写的新闻作品》一书集结的97篇新闻作品中,有58篇是毛泽东撰写的。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收入的为新华社撰写的政治性评论就有《蒋介石在挑动内战》、《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蒋介石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将革命进行到底》等16篇。这些作品,既是中国新闻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传世之作,又是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革命的动员和号召、指导革命斗争、教育人民群众、批驳敌人的谬论的真实生动的历史记录。<br>
    1949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时机,迅速彻底坚决地消灭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残余势力,迎接组建一个民主的人民共和国,是摆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件大事。针对蒋介石政府企图进行垂死挣扎、处心积虑策划的“和平谈判”阴谋,毛泽东通过新华社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提出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成为1949年“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坚定了决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部队的斗志。他向中外郑重宣告:“已经有了充分经验的中国人民及其总参谋的中国共产党,一定会象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一样,粉碎敌人的政治阴谋,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发表了求和声明。在声明中,蒋介石宣称:“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面对这个所谓的求和声明,毛泽东又为新华社写下系列评论《评战犯求和》、《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等文章,彻底揭露了国民党利用和平谈判来保存反革命实力的阴谋诡计。<br>
    1949年8月5日,美国援蒋内战的政策失败后,美国国务院发表《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详细叙述了抗日战争末期至1949年间,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千方百计反对中国人民遭到失败的经过。白皮书发表后,抓住并针对白皮书中的一些要害处,毛泽东从8月14日至9月16日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为新华社撰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彻底破产》四篇评论文章,深刻揭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批评了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美国帝国主义的幻想,并且对中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的原因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毛泽东号召“先进的人们,共产党人,各民主党派,觉悟了的工人,青年学生,进步的知识分子,有责任去团结人民中国内部的中间阶层、中间派、各阶层中的落后分子、一切还在动摇犹豫的人们(这些人们还要长期动摇着,坚定了又动摇,一遇困难就要动摇的),用善意去帮助他们,批评他们的动摇性,教育他们,争取他们站到人民大众方面来,不让帝国主义把他们拉过去,叫他们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争取了他们,帝国主义就完全孤立了,艾奇逊的一套就无计可施了。”“中国是处在大革命中,全中国热气腾腾,有良好的条件去争取和团结一切对人民革命事,业尚无深仇大恨,但有错误思想的人。先进的人们应当利用白皮书,向一切这样的人进行说服工作。”评论同时抒发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不再忍受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的豪情壮志,真正起到了传播喜讯、鼓舞士气、教育读者、打击敌人的重要作用。<br>
    毛泽东注重新闻报道的指导性,还表现在对敌斗争的策略上。消息《华北各首s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和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是这方面的代表作。<br>
    1948年10月下旬,正当全国各战场捷报频传的时候,敌人得悉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主力集中在张家口一线作战,保定到石家庄一线兵力薄弱的情报后,妄图通过偷袭石家庄、威胁中共中央机关的办法来刺激已经涣散的军心。<br>
    得到情报,毛泽东于lO月25、27、29、31日,每隔一天就为新华社写一篇稿件,通过播报新闻稿,导演了一出“空城计”。特别是消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gt;和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各用了数百字,就把敌人面临垂死挣扎的局势,偷袭石家庄的真实企图、具体部署和后顾之忧,说得一清二楚。他在《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的最后一段写道:“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0八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文章写到这里嘎然而止。&nbsp; 然而止。稿件播出后,傅作义大吃一惊:偷袭意图败露,且新华社的新闻又点到了他“老窝”空虚的要害。他不得不将正在奔袭途中的大军撤回。毛泽东的新闻作品成为指挥敌人的有力武器,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佳话。<br>
    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队黄维兵团被我军包围在宿县西南的狭小地带。为分化瓦解敌军,动员他们放下武器,掉转枪口和人民解放军一道打到南京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连续播出5篇向该兵团劝降的广播讲话。其中,毛泽东分别以人民解放军总部和刘伯承、陈毅两将军的名义,起草了《人民解放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刘伯承陈毅两将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于&nbsp; 1 9 4 8年1 1月2 7日&nbsp; ,以“陕北新华社广播电台”的名两将军的名义,起草了《人民解放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刘伯承陈毅两将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于1 9 4 8年1 1月2 7日 ,以“陕北新华社广播电台”的名义播出。其余三篇也是经毛泽东审改后播出。这些广播讲话向黄维兵团分析了蒋介石独裁政府摇摇欲倒、大势已去的失败命运,交代了我军的宽大政策,分化瓦解了敌军的斗志,为淮海战役歼灭敌军55万、全部解放华东地区、加速解放战争进程起到推动作用。&nbsp;   分析战局、总结经验也是毛泽东新闻指导性的重要体现。这类作品以《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僖军进扰》、《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 、《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基本原因》等为代表。其他作品也或多或少涉及到战局,有的新闻通讯既涉及到战局,又涉及到总结经验,如《吉安的占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通过分析战局,总结经验,&nbsp; 把胜利的喜讯及时传播出去,使读者看到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全国胜利很快就要到来的大好形势,长人民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l 9 4 6年9月2 7日,毛泽东给陆定一的信中说:“每遇一次胜利,即写一篇社论鼓励之,证明之,每失一重要地方即写一短文解释之,说只要歼敌;将来可以恢复。”由此可见,毛泽东的新闻实践的指导性.品格。<br>
    “利用已经产生并正在继续产生的民族革命典型”,“向前线后方国内国外广为传播”,“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是毛泽东新闻指导性的重要方面。1936年毛泽东在全国和外国举行扩大红军影响的宣传,募捐抗日经费,与杨尚昆同志共同为出版 《长征记》一书征稿;1939年为表扬八路军和新四军干部与战士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及其行为,与王稼祥等同志给各政治机关发出《收集和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民族英雄事迹》的电报;1941年为《鲁中才长征记》一文写作按语,表扬作者高克林用简洁文字反映实际情况的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文风:1953年毛泽东在阅读了《贯彻婚姻法运动情况简报》后,写给国家监察部副部长刘景范《重视典型报道》的批语,都是毛泽东新闻指导性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br>
    五、文风严谨<br>
    毛泽东的新闻作品与他的其他文章写作一样,给读者留下了文风严谨的深刻印象。<br>
    毛泽东写新闻,对文稿的要求十分严格仔细,在《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手稿的上方;毛泽东的手迹依稀可见:“乔木;此件,最好今天能口播,并发文播。假如可能,请谷羽抄正一下。毛泽东,三十一日早”。文稿发出后,他又写了一封便信:“乔木:蒋介石现在是住在北……:‘现在’二字应改为‘最近期间’,方不与下文业已溜回‘南京’相矛盾。不知还改得及否?毛泽东”。<br>
    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专门讲到文章的“三性”和写作方法。他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中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他认为文章要讲究词章。所谓词章,即修辞。毛泽东的新闻作品,都是讲究词章之作。读他撰写的新闻,除了获得重要信息、知识而外,还有优美的语言艺术享受。精当的文采、活泼生动的语言随处可见。<br>
    在《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中毛泽东写道:“从15日至25日l1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总退却’,自己住在北平,每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廖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作者用了。三救一和“三看一覆灭黟的捧比句式,读来很有气势,反映了蒋介石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毛泽东给蒋介石总结的那条规则,也为无数事实所证明。<br>
    在《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消息中毛泽东借用了自崇禧经常说的一句“‘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的话,引出我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一年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情形,进一步指出。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一的既生动又形象的概括,说明白崇禧是怕对了的观点,寓意深刻,给s留下很深的印象。<br>
    在文稿的撰写、印行上,毛泽东一向严谨精细,一丝不苟,发现差错,毫不含糊,一定予以更正。1948年10月在《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手稿的上方,毛泽东的手迹至今清晰可见。“乔木:此件,最好今天能口播,并发文稿。假如可能,请谷羽抄正一下。”文稿发出后,他又写了一封便信:“乔木,蒋介石现在是住在北……,‘现在’二字应改为‘最近期间’,方不与下文业以溜回‘南京’相矛盾。不知还改得否? 1949年4月25日,毛泽东看到《北平解放报》登载的《五四运动》一文中有几处文字错误,立即给编辑写信,同时附上更正文字(一)“二十年的五四运动”、“年”字下脱“前”字。(二)、“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及民主革命获得了一支生力军”,“及”字是多余的。(三)、它从封建主义社会看来,要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看”字是多余的……<br>
    简洁的语言,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得益彰,以及鲜明的指导性和严谨的文风,使毛泽东的新闻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br>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