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考和探索,从思想方法上说,是实事求是的。他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目标和完成的标志,设计了中国工业化的整体构思,确定了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一系列方针,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基础。本文就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确立、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中国工业化的基本构思和实现工业化的一系列方针作一探讨。<br>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工业化道路<br>
近代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摆着中华民族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为此,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总结建国初期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教训,以苏联为鉴戒,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中,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体系。<br>
一、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明确地提出社会革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条件,经济发展是社会革命的目的。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他提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布置,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他说:“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他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在1956年1月25日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他精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工业化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br>
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主要是按照苏联模式,其特点是高度集中统一,这种体制在当时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同时,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出现的新问题以及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所暴露的困难,说明了苏联的经济体制模式并不是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灵丹妙药”。因此,毛泽东在选择中国工业化道路时,采取了辨证的态度,既要重视其他国家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又不能照搬别国的现成模式。唯一的选择就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亦即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矛盾分析方法,去探索中国的工业化的问题,找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丁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他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但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如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不受限制任其泛滥的。它将从几个方面被限制…在活动范围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在市场价格方面,在劳动条件方面。”这种体制实际是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型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式是适合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本状况的,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坚信,通过经济的发展,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同时又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社会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激烈的社会问题,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来。<br>
三、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构想<br>
1.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目标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说,“中国的经济遗产是落后的,但是中国人民是勇敢而勤劳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上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1952年,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来。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想。毛泽东认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决不可以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方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说:“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完成了一批基础工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填补了我国重工业的空白,其中辽宁老工业基地就是当时取得的成就,为我国工业今后较大规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年底到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上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第一次完整表述了关于工业、农业、科学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思想,规划了建设强大的工业化国家的战略目标。<br>
2.中国工业化目标的实现要分阶段<br>
考虑到我们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上又很落后,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实现工业化以及整个四个现代化,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程,需要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所需时间的估计上,毛泽东曾作过多种设想。1955年3月,他曾说,要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50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个世纪。同年10月,毛泽东又指出,大约在50年到75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可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56年9月,他在接见参加党的八大会议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时又说,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50年至i00年的时间。1958年,由于毛泽东和中央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加上对经济规律认识不足,毛泽东曾一度将时间的估计提前了许多,并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在经过这次重大挫折以后,毛泽东不仅回到了原来的估计,而且更加谨慎,1961年9月,他在会见蒙哥马利时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1962年1月,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在经济困难时期渡过以后,1963年9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根据毛泽东等人的意见,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思想与实践,反映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开拓和探索,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笔宝贵的遗产。党的十二大关于在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规划,后来邓小平提出的,到下世纪中叶赶上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设想,以及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正是根据建国后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同时考虑到毛泽东等人的上述估计和规划而提出的,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r>
3.重视农业发展是毛泽东工业化思想的突出特征<br>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民的情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讲经济关系的有五大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是毛泽东探索中国工业化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提出了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发展重工业的思想。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国民经济必须采取工农业并举的方针。1962年,毛泽东总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提出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并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我们国家经济落后,农业对工业发展的制约作用就更为明显。正因为如此,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毛泽东全面论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首先,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的非商品性农产品问题。第二,农业也关系到城市和工矿区人口的吃饭问题。商品性的农产品发展了,才能供应工业人口的需要,才能发展工业。要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商品率。第三,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只有农业发展了,轻工业生产才能得到足够的原科,轻工业产品才能得到广阔的市场。第四,农村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比如,化学肥料,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部分的电力、煤炭、石油,是供应农村的,铁路、公路和大型水利工程,也都是为农业服务的。第五,现在出口物资主要是农产品。农产品变成外汇,就可以进口各种工业设备。第六,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为发展工业提供更多的资金。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指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毛泽东关于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的号召,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的继承、应用和发展,是他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得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结论。这一理论,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br>
4.毛泽东工业化道路的一系列方针
第一,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毛泽东在设计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研究了工业经济内外诸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方针,即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发展重工业和发展轻工业同时并举,还有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等一整套“结合”、“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br>
第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1958年6月17日,毛泽东为国家计委起草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报告》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我们主张,各国尽量多搞,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自己尽可能独立地搞,凡是自己能办的,必须尽量地多搞。只有自己实在不能办的才不办。特别是农业,更应当搞好。吃饭靠外国,危险得很,打起仗来,更加危险。”<br>
第三,批判地学习人类文明成果。《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又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br>
第四,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这一次节约运动必须彻底地持久地进行。反对浪费,同批判其他缺点错误一样,好比洗脸。……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br>
综上所述,毛泽东为中国工业化道路进行的探索,内容是丰富的,思想是深刻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这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内容与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与发展,对于发展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现小康目标都有重大的意义。当然,不可否认有些理论在贯彻执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作为历史经验,也是值得汲取的。<br>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社会科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