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的人际交往实现了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和交往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人际交往艺术及方法论体系。毛泽东的人际交往艺术源于对实践的重视,源于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切关怀,深化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毛泽东人际交往艺术的科学精神和生机勃勃创造力的融合,是他的智慧和才华的结晶。<br>
关键词:毛泽东;人际交往;人际交往艺术;群众路线<br>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着人际世界。人,总是要与人打交道,结成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人际交往。这是一个人人都得参加的事情,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通、最常见的关系。<br>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既具有一代伟人的优秀品格,同时也富有一个普通人的人情冷暖,趣味和情感。<br>
毛泽东的神奇的为人魅力和交往艺术,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特色,体现了他高超的智慧和韬略,体现了毛泽东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和由此产生的改造社会的激情。毛泽东人际交往有血有肉、色彩斑斓,毛泽东的待人接物、生活情趣生动活泼。毛泽东人际交往坚持了群众路线,把握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展示了交往的艺术。<br>
毛泽东的交往才能和交往方法是一门技巧、一门艺术,一门炉火纯青的艺术。<br>
一、毛泽东的人际交往艺术源于对实践的重视,源于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切关怀毛泽东的人际交往实现了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和交往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人际交往艺术及方法论体系,同时把人的问题提及到极其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非常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br>
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的人是实践的、能动的人,并非抽象的自然人,即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的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br>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br>
《辞海》中“交”的解释有:互相;互相接触。如:交谈;交战:交头接耳。还有结交;交际;交情。如:交朋友;邦交;泛泛之交。<br>
《辞海》对“交际”.的解释是:《孟子&#8226;万章下》:“敢问交际,何心也?”朱熹注:“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后泛指人与人的往来应酬。<br>
《辞海》对“交流”的解释是:流通;沟通。如:交流经验;文化交流。<br>
《辞海》对“沟通”的解释是:《左传&#8226;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原指开沟而使两水相通,后泛指使彼此相通。<br>
《辞海》对“交结”的解释是“结交”。谓通好往来。<br>
普希金认为:“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快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友情”。<br>
马克思认为:“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br>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br>
肖伯纳谈到:“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自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br>
学者罗国杰认为“人际交往”是:基于人们的某种需要或为了满足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br>
日本组织共学研究所所长系川英夫认为:“通过与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的交往,可以获得大量的情报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便可以进行新的创造性活动。在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交往过程中,不久可以产生一些新的设想,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更加活跃。”<br>
以上可以看出人际交往是社会生产的前提,社会交往的形式最终又是由生产所决定的。人际交往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人际交往有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正是有了人际交往,人类才在不断的协同劳动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br>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又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br>
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实践活动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也说明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而认识活动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在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br>
毛泽东毕生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寻求、提炼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是为了从根本上探求一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探求一条革新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新途径。毛泽东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各种关系,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文化关系、伦理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趣缘关系等等。才能形成个分工协作、互相依存、配合默契、井然有序的强有力的群体——人类社会。由此可见,社会性是人的一个重要的本质属性,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然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类型的联合。合理的人际关系建立,是人类得以温饱、求生存、图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br>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纷繁复杂,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它具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各种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在人们的生活中承担一定的功能,并且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向前发展变化。<br>
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实践相联系,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在毛泽东的视野中,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人民群众在他的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展现了他的伟人风范、领导才能和交往艺术。<br>
毛泽东接见杨振宁的时候,杨振宁说:“主席,想不到你对物理学这么有兴趣,关于基本粒子是否可分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正在进行激烈的辩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br>
毛泽东答道:“有争论就好嘛,真理是越辩越明。中国的古人了不起呢。春秋时期的《老子》、《墨子》、《淮南子•天文训》和《似真训》等书就探讨了宇宙的起源问题。《庄子&#8226;天下篇》这篇古文,就记载了这样的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出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思想。东汉的那个张衡,是个大科学家呢,他不仅发明了浑天仪,而且他还有宇宙演化的学说,他把宇宙演化的第三个阶段称之为‘太玄。在他看来,宇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于变化发展中,并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是什么意思昵?就是说宇宙的时空是无限的,这是个天才的创见啊!那么,我们今天讲的基本粒子是不是终极呢?我看也如同中国古代的哲学见解一样,照样是可分的。”<br>
“毛泽东从古代谈到今天,口若悬河,妙句迭出”。<br>
毛泽东人际交往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以诚相待。体现了毛泽东对人的生存发展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毛泽东对人的尊重、毛泽东的道德修养,也体现了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伟大人格。<br>
二、毛泽东人际交往艺术深化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
毛泽东的人际交往艺术表达了以思想方法为核心,并且统帅工作方法,从而深化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我们的党与群众路线是密不可分的。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这里社会财富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的内涵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r>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这个合力就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毛泽东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br>
因此,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方法更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一切科学方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唯一宗旨,我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目标以及交往艺术都要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br>
“1964年12月王进喜在参加第三届人代会期间,被毛主席特邀参加了他的71岁生日的宴会——用毛泽东的话讲叫‘三同会’。……王进喜和毛主席在一张桌吃饭……”<br>
毛泽东和周谷城交往甚密,周谷城回忆说“有一次他在叶剑英、刘伯承、贺龙几元帅,和徐特立、林伯渠几位老人陪同下到了上海,正在展览馆电影院楼下西厅,准备吃晚饭之前,把我召去。”吃饭的时候到了。主席站起来很风趣地说:“我请客,周先生同我坐。”“我于是坐在主席的右手旁边。席间我曾乘便向主席汇报一件旧事说:‘在五四运动时,我曾同清华大学学生开过一次两小时的辩论会。我主张人类社会中不应有单独的知识阶级存在。’主席沉默了一会,说:‘嗳,几十年马克思主义的训练啊!’意思即很早的时候我也接触过马克思主义。<br>
我听了,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毛泽东和周谷城谈诗,周谷城回忆说:“主席教我们说话要风趣,真该好好注意。”<br>
“已是6点钟了,我同主席的谈话还没有完。后来转而谈政治。我偶然提及了邓演达先生,主席随即问我:‘你认识邓?’我说:‘我认识。’主席说:‘邓演达先生这个人很好,我很喜欢这个人。’谈至此,主席同我在一个小桌子上吃晚饭。饭后,我即告辞回家,主席一直把我送到汽车上”。<br>
毛泽东1961年8月25日给胡乔木回信:“八月十七日信收到,甚念,你须长期修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此诗宜读。……我身心尚好,顺告,勿念。”由此可以体会毛泽东对同志的关心、关怀、爱护和情感。《胡乔木书信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第173页<br>
毛泽东的人际交往艺术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群众利益。毛泽东的儒家的“关怀…拯救”思想性格与价值取向,“拯民于水火”与“搏施于民而济众”历史使命的认同,深化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民本之道铸就了毛泽东异常执着的“入世”精神品质。<br>
江泽民在谈到人民群众时,指出:“我们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r>
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是认识自然界和认识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基本出发点之一,群众路线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br>
三、毛泽东人际交往艺术的科学精神和生机勃勃的创造力的融合,是他的智慧和才华的结晶<br>
毛泽东是一位具有永恒魅力的历史伟人,这种魅力来自于他精深博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伟业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格,因为他的科学思想具有非凡的号召力,他的革命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他的伟大的人格具有动人的感染力,他的道德风范具有神奇的震撼力。这种人格魅力在他巧妙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和他的交往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br>
“毛泽东的胸怀是十分宽广博大的”。“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走三湘、下武汉、二上北京、三赴上海,驱张、斗赵,建团、建党,旅法、游欧,创刊、办报等等,实实在在地干了一番事情。”<br>
“当时学界名流胡适称,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可以与著名的《每周评论》相媲美;陈独秀在上海接待了毛泽东,嘱他筹备湖南的建党工作:李大钊接纳他到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旅法勤工俭学会会长李石曾和湘省教育界前辈熊希龄邀请毛泽东共商湘省青年出洋勤工俭学之事;此外像邵飘萍、罗家伦、傅斯年、王光祈、邓中夏、高君字、张国焘、刘仁静、李达、李汉俊、恽代英等等,这期间毛泽东都和他们相识或有过一定的交往。”<br>
“1923年,他参加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这时他已经能和他曾经非常崇拜的陈独秀共同讨论天下大事。”<br>
“1924年,他参加了国民党“一大”、“二大",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并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开始和汪精卫、胡汉民等这样一些著名人物一起,纵论天下大事了。”<br>
在他主办的《政治周报》上,竟然敢于激烈地抨击“西山会议派”的林森、居正、覃振等国民党元老。<br>
“1926年11月,他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这时,他的交际圈是国共两党的上层人物,如汪精卫、蒋介石、邓演达、谭延闰等,而这些人当时都是重权在握的显赫人物。毛泽东和他们的交往和斗争,无疑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政治斗争经验。毛泽东逐步跨入了中国重要人物的行列。“<br>
毛泽东的人际交往艺术显示出他非凡的智力能力和水平,他以渊博的知识储备、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炉火纯青的表达技巧,以诗人的情怀、哲人的睿智、史学家的广博和政治家的气度,感染、团结、征服着每一个人,给人以美感。体现了鲜明的阶级立场、积极的创新思想、严格的科学精神、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交往艺术。<br>
我们能够更加系统的了解和清晰毛泽东的人际交往艺术表现出了一个革命领袖的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应手的斗争艺术、驾驭全局的领导才能和凝聚人心的人格魅力。<br>
人际交往能力和艺术水平,是人们思考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它并不要求完全程序化和规范化,也不是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需要及不同的客观条件,具体地随机应变地来处理人际交往关系。<br>
从大革命到井冈山的斗争,从延安的窑洞到北京的中南海,毛泽东无时不在地发挥他的人际交往艺术。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湖南的文家市,耐心说服部分同志,使其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把中国革命引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康庄大道。<br>
毛泽东的人际交往艺术体现了:
(一)人际交往艺术中“人己统一”的道德情操与真诚品质<br>
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使更多的同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br>
(二)人际交往艺术中儒家风范与感召力的融合
把握沉淀下来的传统历史文化和心理结构
毛泽东人际交往水平和交往艺术来源于他的自身修养、阅历、知识和经验,有着感染人、吸引人的魅力以及令人信服、令人崇拜的亲和力、感召性和权威性。<br>
(三)人际交往艺术的豪放和热烈气质的展示<br>
毛泽东既有领袖的风度,又有常人的情感,他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平易近人,人际交往艺术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艺术。<br>
(四)人际交往艺术的民族精神积淀与创新意识<br>
毛泽东领导人际交往艺术体现了他的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他智慧过人胆量过人,精力过人勇气过人,坚韧过人,气魄过人。<br>
(五)人际交往艺术中战胜对手气魄与震撼力<br>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磨练出一种坚强的意志和性格特征,他性格倔强,从不怕事,从不服输,从不满足,从不畏难,不怕天,不怕地,敢想敢说敢干。<br>
毛泽东的人际交往艺术表现在他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充分地体现出他的伟人气魄和交往水平。<br>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认为毛泽东具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他说:“毛泽东是一位健壮的、朴实的人,具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他是中国的主席,即使到了晚年仍然被公认为领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驹蠖醒沟挂磺械镊攘ΑK凇栋坠暝隆芬皇橹兴担骸盎蛐沓舜鞲呃忠酝猓掖用挥黾桓鋈讼袼哂腥绱烁叨燃械摹⒉患友谑蔚囊庵玖Α!蛭砩戏⒊鲆恢旨负蹩梢愿芯醯降难沟挂磺械镊攘Α!薄懊挥腥魏瓮庠诘淖笆挝锟梢越馐兔蠖婪⒌牧α扛小!庇嗥骸吨型庵耸刻该蠖繁本?nbsp; 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第153页<br>
毛泽东曾经写诗给丁玲。“其词云:‘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词由红军前线电台转发给丁玲。丁玲1937年元旦在庆阳看到主席的词后,高兴得忘记了行军的疲劳。<br>
丁玲同志说:“我收到词的几天里都沉浸在快乐之中。”宋一秀、杨梅叶:《毛泽东的人际世界》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6页。<br>
毛泽东充分发挥了统战的作用,“1949年2也22日在西柏坡,接见傅作义,傅作义紧握毛泽东的手,第一句话就说“我有罪”。毛泽东第一句话却是这样说的“你有功,谢谢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掉你的。”后来,傅作义任水利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江波、黄代银:《跟毛泽东学用人》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br>
正如周恩来所说:“毛主席使普遍真理具体化,实现在中国土壤上的时候,并不是说,定出办法来就算了,不管大家懂不懂,接受不接受,说做就由几个人孤立地去做。不是这样的,毛主席总是再三再四地讲,反复的讲,使这个真理为大家接受,变成了力量。所以要把领导者的觉悟、领导者的智慧变成群众的力量,需要经过教育的过程、说服的过程,有时需要等待的过程,等待群众的觉悟。毛主席当他的意见没有被大家接受时,他就等待,有机会就讲,又教育,又说服……但是我们这个落后的中国社会,反映到党内,反映到革命团体里,正确的意见常常不容易被大家立刻认识。这样就要等待、说服,就要经过痛苦的过程。”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交往水平就是在具体事件、具体过程中体现的。“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憨笑。甚至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一旦是这和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毛泽东自传》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br>
作为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毛泽东终其一生究古今之变,通中外之学,探治乱之源,驾驭矛盾,指挥若定,游刃有余,形成了完整的方法和高超的交往艺术。总结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交往原则和交往方法,展示了毛泽东的人际交往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