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邓小平都对中国如何进一步实现现代化进行了周密的思考,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的发展观。本文对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2l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找到更加符合时代、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br>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br>
“怎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一直是中国人民、也是我们党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毛泽东、邓小平对此都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他们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一脉相承,邓小平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纠正、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观。<br>
一、毛泽东、邓小平从自己所处时代的中国现状出发,提出其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br>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1953年6月毛泽东指出:“现在是在打社会主义之仗,要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全国人民的总任务。”随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之前又加上“国家的”,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思想,是他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的近期目标。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将毛泽东上述思想进一步推向前进,首次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他说:“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穷,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报告,总结了我们的建设经验,号召全国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可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此后,根据毛泽东关于中国现代化目标的一系列论述,1964年底,周恩来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终于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毛泽东从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表明了他要在中国摆脱贫穷落后,摆脱挨打境地的决心,以及他对社会主义发展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贯性。虽然在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中,有过几多失误,但是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念是从未动摇过,正是他的坚定的信念,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索,为后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了宝贵的前提。<br>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一种新概括。据此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规定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这里,把“四个现代化”同“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并提,给“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注入了新的内容。1987年党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民主、文明”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是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实情出发而确立的,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切实可行性。<br>
总之,毛泽东、邓小平对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的设计都是从社会各方面综合推进展开的,包括了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发达等各领域,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只是经济现代化,还要同当代世界现代化战略转变相适应。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毛泽东对现代化的普遍意义认识不足,因而经济增长并没有绝对意义,现代化实践总是被一场场政治运动所冲淡。邓小平吸取了毛泽东的经验教训,在现代化实践中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方面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另一方面还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此外,用“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提法替代“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使现代化的内涵更加充实、科学。<br>
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步骤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更具体、更系统、更现实、更科学,是对毛泽东“两步走"战略的重大发展。<br>
如何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对此毛泽东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两步走”的战略。<br>
新中国刚刚建立时,中国社会百废待兴,按照毛泽东的设想,建国后是要搞一段民主主义社会的,用社会主义因素迅速战胜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1951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战略设想。1953年12月,他在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的批语和修改中提出: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大约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从一九五三年算起,到一九六七年基本上完成,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则为十八年,这十八年中已经过去了四年),那时中国就可以基本上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在毛泽东看来,十五年的时间,只能为社会主义打下一个基础,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大差距。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所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