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化瓦解敌军策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重要策略思想。在新世纪,毛泽东这一军事辨证法思想,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br>
关键词:毛泽东解放战争瓦解敌军策略<br>
分化瓦解敌军策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地下党员和解放军敌后工作者,贯彻执行毛泽东分化瓦解敌军的策略思想,深入敌军内部进行艰苦细致的策反工作,争取国民党军队180余万人起义、投诚和接受和平改编,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新世纪,毛泽东这一军事辨证法思想,对于分化瓦解国际敌对势力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以及“台独”势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br>
一、毛泽东分化瓦解敌军的策略思想
毛泽东历来重视分化瓦解敌军工作。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把“不虐待俘虏”写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条文之中。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在统一战线内部不断制造摩擦和斗争,提出了“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派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和有利、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1940年5月4曰,在《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中央军和杂牌军中,应该广泛地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同年12月25日,又在《论政策》一文中说:对于国民党军队应“尽量的发展交朋友的工作,应尽可能的吸收那些同情我们的国民党军官和无党派军官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加强我军的军事建设。”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说:“这个军队有一个正确的争取敌军官兵和处理俘虏的政策,对于敌方投诚的、反正的或在放下武器后愿意参加反对共同敌人的人,一概表示欢迎,并给予适当的教育。对于一切俘虏,不许杀害、虐待和侮辱。”我们这个军队形成了人民战争所必须的一系列的政治工作,其宗旨是“团结我军,团结友军,团结人民,瓦解敌军和保证战斗而斗争。”党之所以规定了这样的策略,他说这是因为“国民党是一个复杂的政党,它虽然被国民党蒋介石这个代表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反动集团所统治,所领导,却不整个等于这个反动集团,它有一部分领袖人物不属于这个集团,而且被这个集团所打击、排斥或轻视”,因此“把国民党看成清一色的反动派,无疑是很不适当的。”<br>
为了加强对国民党军队的争取和团结工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于1945年10月16日,发出了《关于战俘处理办法的指示》,强调要从削弱国民党军队战斗力,提高我军力量及为了将来与国民党交换我党我军被捕、被俘人员出发,中央要求各部队对一切精壮士兵和官佐均须争取,补充我军。官佐愿在我军工作者可以留其工作,否则可以看管教育和进行生产劳动。一切老弱病残,在对其宣传教育后放走。对被俘国民党士兵,经教育可将表现较好的一部分人放回其原部队,扩大我军的政治影响;对比较反动的官佐,也可放回几个,借以证明我党我军的不杀俘虏政策,以便进一步瓦解国民党军队。<br>
为了全面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对国民党军队的宣传争取和分化瓦解及策反工作,25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了《建立国军工作部》的指示,决定在中央军委和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设立“国军工作部”,抽调大批有经验、得力的干部,专门领导对国民党军队开展宣传和分化瓦解工作。<br>
12月,毛泽东总结了高树勋起义的经验,在《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方针》中强调指出:“为着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我党必须对一切准备进攻和正在进攻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分化工作。一方面,由我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公开的广大的政治宣传和政治攻势,以瓦解国民党内战军的战斗意志。另一方面,必须从国民党军队内部去准备和组织起义,开展高树勋运动,使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战争的紧急关头,仿照高树勋的榜样,站到人民方面来,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为粉碎美蒋反动派的进攻,在军事上,除了依靠装备劣势的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包括国统区人民的英勇斗争外,在政治上,还“应争取一切可能反对内战的人,孤立好战分子”,并把“瓦解国民党军队的工作”作为全党在今后的作战方针和作战任务。<br>
1946年10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好好进行俘虏工作》的社论中再次强调:对“俘虏的蒋军官兵,除了几个蒋介石死走狗和蒋介石特务头子之外,都是好人。其中最大多数是工人农民,一部分是知识分子。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因此,当他们被迫拿其枪打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把他们看作敌人。但是,只要他们放下武器,那就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伙伴,我们的同胞。对俘虏官兵,缴枪不杀,不搜腰包,救护伤病,战斗停止后给以亲切的待遇,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病痛。”<br>
1947年7月7日,为纪念七七抗战lO周年,中共中央向国民党军队官兵发出了“不要作无谓的牺牲,不要丢下你们的父母妻儿替卖国贼独裁者送命;蒋介石的崩溃已不可免;举行起义,反战罢战!放下武器的将受到优待,停止作恶的将受宽恕,继续作恶的将受惩罚。……只有脱离反动阵线,停止反动罪行,转到人民方面才有出路”的口号。<br>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各大军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内容不同的分化瓦解敌军的策略。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政治宣传的策略。晋察冀军区政治部要求“部队要善于进行对敌军的政治宣传,利用一切可能找到内线社会关系与敌军家属,动员与组织他们实行火线对话,以至里应外合。”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发出开展政治瓦解敌军指示说:“利用敌人处于绝境的困难,利用一切条件对被围困的敌人开展攻势,争取大量瓦解敌人,开展火线喊话,散发宣传品,以俘虏劝降,布置大标语等。”<br>
第二,关于政治瓦解敌军的策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要求各部队“开展政治攻势,配合军事压力,动摇敌军,瓦解敌军,尽可能促其举行反内战起义”。中共晋绥分局国军工作部发出指示,要“进行顽军内部的瓦解与争取工作。”<br>
第三,关于对待俘虏的策略。要“以积极争取为主,不应消极放走了事。要求尊重俘虏人格,严禁杀害俘虏和搜俘虏腰包,人人做教育俘虏的工作,大胆使用俘虏瓦解敌军。”<br>
第四,关于对待起义将领的策略。对率部起义的国民党将领,中共始终采取支持、团结、委以重任的政策。邯郸起义后,高树勋的起义部队被改编为“民主建国军”,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任命高树勋为总司令。吴化文起义受到毛泽东、朱德的高度评价。朱德说:“吴化文起义,对于我们打下济南起了相当作用,今后的作战,就需要这样的起义。”毛泽东在贺电中也说:“吴军长等此次举义,符合人民的愿望,深堪庆贺。尚望团结全军,力求进步,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为革命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而奋斗。1948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宣布:将吴化文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吴化文为军长。这一策略,对于已经起义和暂时尚未起义,具有反蒋倾向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有着巨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br>
第五,鼓励在瓦解敌军中有突出贡献的地下工作者。1948年8月5日,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发布的《政治攻势条例》中规定,“凡在瓦解敌军工作中做出成绩者,均可立—至四等功”。<br>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一系列分化瓦解敌军的策略,不仅为国民党起义官兵指明了出路,而且也为广大地下党员和解放军敌后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br>
二、这一军事辩证法思想在国民党军队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全国解放战争,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百万国民党军队在党的政策感召下,投入人民的怀抱。国民党军队的起义,对加速蒋家王朝的覆灭,促进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br>
第一,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和经济实力方面,较之共产党占有明显的优势。国民党不但拥有大量的日、美现代化武器装备的陆军和相当数量的飞机、军舰,还得到了美国大量的军事、财政援助;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不及敌人的1/3,装备主要是缴获日伪军的步兵武器。得不到任何物质上的外援。在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为代表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和策略,发动群众通过各种关系对国民党官兵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分化瓦解和争取起义投诚的工作。国民党官兵起义后,掉转枪口,反戈一击。如,吴化文部起义后经过改编和2个月的整训,开赴徐州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4月又参加了渡江作战。所以,百万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加速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灭亡。<br>
第二,壮大了我军,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由于地下党正确贯彻执行毛泽东的分化瓦解敌军策略,使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解放战争第一年,国民党总兵力为430万人,而我军只有127万人,不及敌人的1/3;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度末,敌军总兵力为365万人,我军上升为280万人,敌我相较为1.3:1;而解放战争的第三年度末,我军总兵力上升为400万人,而敌军则下降为149万人,我与敌军相较为2.68:1;由敌强我弱到我强敌弱这种军事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到辽沈战役结束时,“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所以,国民党军队起义,壮大和提高了解放军的实力,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br>
第三,迅速增强了中国人民海军、空军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由于蒋介石挑起祸国殃民的反革命内战,激起了国民党广大海军、空军的不满,从1949午2月到12月,国民党海军舰艇起义14起,大小舰艇74艘,官兵3377人;从1946年6月到1950年1月29日,国民党空军起义共有94人,飞机42架。他们的起义,撼动了国民党统治基础,极大地削弱了国民党海军和空军力量,使解放军海军和空军力量迅速增强。正如毛泽东在1949年9月23日,宴请程潜等人祝酒时所说:“由于国民党军中一部分爱国军人举行起义,不仅加速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的瓦解,而且使我们有迅速增强的空军和海军”。<br>
第四,北平的和平解放,对绥远、湖南、四川和新疆的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孙子日:“自古知兵非好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一个战区统帅带领几十万人,接受和平改编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光辉范例。这一创举,对于解放军后来争取陶峙岳、包尔汉、程潜、陈明仁等国民党将领的起义,和平解放新疆、湖南等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三、百万国民党军队起义的特点。<br>
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地下党员和解放军敌后工作者,在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以大无畏的精神,长期潜伏在敌人的营垒内部,进行艰苦细致的策反工作,争取国民党陆军起义、投诚和接受和平改编的180余万人,将领1400余名,百万国民党军队起义具有如下特点:<br>
首先,起义的国民党官兵多为非蒋嫡系部队。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解放战争时期,百万国民党军队起义内因是主要的。这是因为:第一,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中央军与杂牌军之间的矛盾一直很深。高树勋、吴化文都是冯玉祥西北军的旧部。作为非蒋嫡系,长期受蒋嫡系部队的排挤和歧视,此时,却受到蒋派嫡系两个军的牵制,甚至,蒋介石还密电军统特务毛人凤,必要时加以杀。而且,蒋介石一贯政策是消灭异己,把非嫡系部队送到内战前线打头阵,其目的是一箭双雕,达到既消灭人民解放军,又消灭杂牌军,这当然引起非蒋嫡系部队的强烈愤恨。第二,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党各部队的具体情况,从政治上,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艰苦细致的争取工作,创造了百万国民党军队起义的历史奇迹。<br>
其次,中共在战争中把军事斗争与政治瓦解巧妙地相互结合,推动战争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军事斗争是先导,政治斗争不可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促使百万国民党军队起义,军事斗争是第一位的,没有军事斗争的有效打击就没有政治斗争的胜利。如,在济南战役时,解放军对一直处于犹豫之中的国民党吴化文部,采用7个纵队进行东西夹击包围的同时,又在政治止对吴展开了强大的攻势。一是通过被俘的第六军军长于怀安派参谋主任靳文元到吴部,直接去做吴化文的工作;二是在吴化文周围形成了一个由其亲属组成的人数众多的争取吴化文起义工作的关系网,不仅扩大了中共对吴的影响,也为吴再次与中共联系拓宽了渠道;三是发动冯玉祥、李济深等进步人士对吴进行积极教育工作。冯玉祥结合西北军被蒋介石肢解分化的历史和个人的切身感受,启发吴化文识破蒋介石排斥异己的伎俩,认清历史潮流。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也劝吴化文“要爱国,爱人民,要动脑筋,想办法,找出路”。后来,冯玉祥、李济深又通过吴的老师、知名民主人士刘子衡和吴的旧友王道对吴化文做争取工作。这种军事打压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高树勋邯郸起义和傅作义北平起义,中共也是采取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打”与“谈”并举同时的方针。所以,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的结合,是推动国民党军队起义的重要策略方法之一。<br>
再次,发动起义官兵对国民党军进行宣传和说服工作,以分化瓦解、促其起义投诚。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邓宝珊受中共中央委托,亲临绥远做争取董其武部起义的工作。董其武是傅作义一手从营长、团长、师长、军长提升起来的,傅作义把董其武视为心腹和臂膀。1946年10月,傅作义到察哈尔后,把绥省政府主席一职让给董其武,傅作义出任“华北剿总”总司令后,又委任董其武兼任“华北剿总”归绥指挥所主任,执掌绥远方面的军政大权,董其武与傅作义两人肝胆相照、情同手足。傅作义不但以亲身经历说服了董其武,还召开军、师级将领及地方机构代表会议,进行宣传和施以自身影响。傅作义甚至去劝导因病住院的老部下孙兰峰。同时还发动起义官兵瓦解董其武部。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将在张家口、新保安、怀来、天津傅部被俘的将级人员全部释放回北平,中共华北局和军区安排了专列把一部分被俘人员送到绥远,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帮助董其武准备起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率8万官兵走向光明,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以“绥远方式”解决绥远问题的战略决策。<br>
总之,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于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无坚不摧和各族人民踊跃支前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毛泽东分化瓦解敌军策略思想的指导,没有广大地下工作者的努力争取,就没有百万国民党军队的起义。在新世纪,毛泽东这一思想,对分化瓦解国际敌对势力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以及“台独”势力,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仍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