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征文选登


论毛泽东的文化观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

(2004-10-18 00:00:00) 来自:车锦华/


    摘要: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理论,探讨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化观的形成以及对有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的两重影响,分析、论证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文化建设方面遗留的无论是贡献,还是过失,都当视为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实践“三个代表”的宝贵财富这一见解的重要性。<br>
    关键词:毛泽东;文化观;文化建设

    毛泽东关于文化问题的专著,目前还没有发现。他的文化观散见于他的若干文章中。探讨和研究毛泽东的文化观,是毛泽东及他的个人思想方面研究的一个难点。然而,它一直又是一个热点。因为,对毛泽东的文化观予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毛泽东,也有助于全面了解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及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尤其有助于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亦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br>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形成<br>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期基本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br>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已经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或要求改良,或要求转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到五四时期,已积累了一定的教训和经验最后终于从俄国找到了一种源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初步确认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进行改造的可能性。因而,中国传统文化向马克思主义新文化的转变,在本世纪20年代,无论从历史上来说还是从理论上来说,都已经成为逻辑的必然。<br>
    毛泽东受李大钊、陈独秀及蔡和森等影响,于1920年底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他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指导下,逐渐形成新的关于文化方面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思维等——即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人们一般都承认,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统一体系,是一个极富弹性的概念。毛泽东在他的一系列著作和言论中,主要是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谈论“文化”,属于文化的狭义的概念。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他曾把文化限定在“观念形态”的框架内,应当说这是毛泽东使用最多的文化含义。<br>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毛泽东文化观可分为:早期文化观、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社会主义文化观及晚年文化观等四个阶段。各个阶段虽有明显不同的内容特征,但其中有内在联系,渐次递进,逐步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具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阐发的见解,主要涉及到了:文化问题(或现象)是人类社会(包括中国)的诸多研究问题之一,研究社会问题或中国革命,不能不研究文化;文化具有传播和流动性。中国人民接受和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且可以创造出新文化;文化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劳工神圣,一切东西都是劳工做出来的&quot;;文化有不同类型、层次的区分。如中国农民文化就有自身的特点、心态;不同的文化有冲突和融合,正是新文化构成的动力。文化重构、发展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革命文化有其重要作用(文化的重要性)。“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革命总路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文化与政治、经济具有整体联系并相互作用。古今中外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都不是脱离社会政治、经济而存在的。<br>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成熟、系统地形成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2月,其撰写和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原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文,提出了“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的任务,且明确概括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便是标志性的印证。<br>
    二、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毛泽东的文化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毛泽东的文化观具有衔接性和连续性。<br>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命运开始操纵在人民自己的手里。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召开的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所致开幕词中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反映出毛泽东较快地由新民主主义文化观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观,衔接得相当自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包括文化在内的建设,既是毛泽东的愿望和期望,也是毛泽东和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因而,毛泽东的文化观在建国后前十七年(以下简称“十七年”),基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观点,坚持了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及构建模式,保持了较健康的文化心态。由于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中所具备的独特身份及突出的作用,他的文化观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产生了双重的,不仅有选择正确、创新上的积极影响,也有偏差、简单的消极影响。<br>
    十七年里,毛泽东的文化观较之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显现的、更具闪光的方面有:    (一)文化建设是党领导的一条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线。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两大任务相提并论。<br>
    (二)文化建设带有更强烈的时代性。在探索中国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毛泽东对于中国文化建设也持有一种探索态度。他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内容上应是社会主义的,形式上是民族的。<br>
    (三)文化的内涵在毛泽东那里已有所扩大,已不限于观念方面。更宽泛地从文学、音乐、科学、医学、历史、教育、美术、戏曲等领域议论和评价文化。<br>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目的性、方向性更为明确。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后一句也可说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服务”。“二为”方向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文化工作中的具体体现。<br>
    (五)确定了发展文化的基本方针。建国初,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到1956年明确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成了社会主义民主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br>
    (六)在文化冲突与融合中,注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br>
    (七)将部分精华的传统文化升华到昂扬向上的民族自信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传统的文化、文明积淀了一种称为“自强不息&quot;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溶入在新文化里,表现出中国人的坚强的民族意志、锐意进取的民族气魄。建国前夕,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面对共和国成立后的帝国主义经济封锁,他毫不畏惧地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民族自信心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得以重振。<br>
    (八)争取一切爱国的旧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没有知识分子,我们的事情就不能做好。”文化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从旧中国迈入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占全国当时总人口5.4亿人口的0.37%。他们身上带有旧时代的痕迹,但毕竟是建设新中国的—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执行对旧知识分子包下来政策时,针对某些人存在的不足,引导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当时,毛泽东还肯定、推广了华南军区政治部团结改造知识分子的先进经验。<br>
    (九)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知识分子。各地要有自己的知识分子,“要比培养‘秀才’”,“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无产阶级专政要造就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庞大新部队没有造成以前,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是不会充分巩固的。”<br>
    (十)独立自主地进行技术革命。经过对建国后向苏联“一边倒”的反思,毛泽东把民族自尊心和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告示全党全国人民摆脱对别的国家的心理依赖。他在一个批示中写到:要“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br>
    毛泽东赋予了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新开端,也赋予了文化建设的新开端。在建国初繁忙的政务中,对文化方面的考虑相对于政治、经济、战事要少一些。在构建社会主义文化时,面对着远比新民主主义文化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更多的复杂情况,毛泽东坚持着艰难、独特性的探索。但一直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越是向前,毛泽东没有完整体系的文化观越是显现出两重性或多重性,时而分别地,时而交替地或交叉地影响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局面。就探索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道路来说,毛泽东没能成功。他十七年里,献、功绩很大,但失误或过失也很大。十七年,在社会主义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不能苛求毛泽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非常沉重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快速完成,直线完成。<br>
    三、毛泽东领导中国文化建设的得失成败<br>
    建国后前十七年,毛泽东所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促进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民族文化兴盛并走向世界、树立新人、创造新作品等方面取得的伟大功绩、贡献有目共睹。中国文化不仅走出自近代以来的困境,而且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性契机。有许多成果,至今仍看得见,起作用。这里撷取部分精华以示证明。<br>
    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古代中国的传统思想——孔孟之道在社会进步、时代变迁之前受到了挑战和不断的退位。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中国就树立了一面新的思想大旗,并以此指导着中国人民建设新的文化。如毛泽东所说那样:“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br>
    毛泽东向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被实践证明是广泛适用于文化领域各个方面的正确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引下,新中国在文化普及方面取得了切实的成就。<br>
    毛泽东有关处理文化上的古今中外关系的丰富思想,文化上被动接纳变主动有选择地吸收,成为他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创新的正确的指导原则,今天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br>
    毛泽东提出的建立工人阶级的广大知识分子队伍的战略目标,激励工人阶级及全国人民掀起了学习科学文化,争做又红又专人才的高潮。人才建设逐渐引起全党高度重视。国家在五十年代中期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发展工作,负责对知识分子的工作。<br>
    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属于毛泽东思想内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部分(即第五部分)的重要组成内容。为毛泽东思想的宝库增添了不少珍品。毛泽东缘此被誉为“文化巨人”当名副其实。<br>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从他的偏差认知和心态出发,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出现不少失误或过失。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程度不同的过急了一些,简单了一些,偏激了一些。<br>
    毛泽东在十七年的文化建设上的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侧面或层面的失误或过失表现,有些是自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就显露倪端,而没有顾及解决;有些是将曾经坚持过的正确的理论和实践背离;有些是本不正确的认识却当成了必须坚持的原则;有些是对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研究不够;有些认识和理论是毛泽东影响到全党,有些则全党影响了毛泽东;有些是把战争时期处理文化工作的作法带到了和平年代;有些文化政策出台后变化太快,前后矛盾;有些是把局部问题夸大成了带有影响全局性的问题,等等。例如:

    (一)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向着具有中国特色努力,文化建设也应是中国特色的。但是,毛泽东及全党并没有予以深入研究;

    (二)许多文化过多过重地标上了政治标签,不科学地扩大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br>
    (三)解决和推进文化工作上的学术及认识问题,过多采用了搞群众运动的方式;<br>
    (四)文化(精神)作用有时被过分强调,造成生产力发展和群众物质利益被忽视;

    (五)不同文化有自身的个性和特点,而适应各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不够。<br>
    评述毛泽东文化观的变化,人们肯定要说到:他对文化的创造主体——知识分子的态度变化最大。密切相关的是他在对待知识分子这一群体上失误也最大。最说明问题的是,“反右扩大化”,及后来将教育、文化等部门定为“黑线统治”。1966年3月17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的一番讲话集中表明他对知识分子失去了信任和应有的理解。他说:“我们解放以后,对知识分子实行包下来的政策有利也有弊。现在学术界和教育界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掌握着实权。社会主义革命越深入,他们就越抵抗,就越暴露出他们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面目。”从对知识分子的担忧、不信任,进而发展到怀疑和否定建国初期乃至多年来党的包括有他在内制定的知识分子政策。这种怀疑和否定,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他自己,否定了党在十几年来教育团结改造知识分子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否定了党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工作业绩。令中国知识分子科学研究、文化创作等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以至后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他的上述观点对知识分子进行迫害,对中国文化肆意摧残,几乎把中国文化的百花园化为一片不毛之地。毛泽东的错误估计及失误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以扭转。毛泽东的威望、形象缘因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偏差,受到一定程度损伤。<br>
    毛泽东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包括文化构建的开创者。他在中国的文化上的建树成就,不仅在他生前很大程度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而且为中国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繁荣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创造了前提。开创、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和路子可借鉴,就难免走弯路,交学费。当我们承继毛泽东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时,连同他在这方面曾存在的遗憾、教训也视为财富一起汲取,应是今天应持有的科学态度。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各项工作指导思想。其中之一是,党要实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研究毛泽东文化观,能给我们坚持、落实“三个代表”带来许多启迪。择其要者是:<br>
    第一、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力量)的战略意义;

    第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发挥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保证作用;

    第三、坚持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研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精心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br>
    第四、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要建立健全各项法规,依法治“文”;

    第五、认真解决和研究知识分子队伍的培养及发挥作用事宜,等等。<br>
    在世界文明走向多元化、中国文化发展显现多元化趋势的大变动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党和全体人民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向未来,毛泽东在文化方面遗留的珍品及犯过的错误,将不断会被人们研究总结、整理和挖掘,启迪着后人用于争取中国文化建设上的新辉煌。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