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 〕 先进文化; 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摘要 ] 民族精神是文化的灵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深刻认识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战略意义、科学内涵,把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br>
一、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战略意义<br>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历史实践中创造积淀而成的,为本民族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承袭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一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br>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既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 21 世纪,经济实力的竞争乃至整个综合国力的竞争,都将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并且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与精神道德素质的竞争。民族精神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上测定综合国力的重要概念和指标。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进展,文化全球化己经成为世界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己经把文化发展提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各国综合竞争力都与该国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密切相关。它不但能够提升人的生产力和物质的生产力,而且能够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吸引、团结和凝聚更多的国际力量,为本民族争取扩大文化传播和发展空间。<br>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要提高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更要将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予以高度重视,为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br>
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回应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所带来挑战,维护我国文化独立与安全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使贸易、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为我们吸收、借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优秀成果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对我们捍卫民族文化特性、文化传统、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与安全进而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提出了严峻挑战。<br>
西方某些国家推行“文化殖民主义”,把文化当作其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软武器,”到处控制和占领别国的思想文化阵地,消解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只有高扬民族精神旗帜,才能既有吸纳百川的胸怀,又有抵制文化侵入的战斗力,保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色。<br>
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进一步提出:“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长期的努力和艰苦奋斗。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甚至于各种风险。如何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弘扬与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战胜各种困难与险阻,推动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br>
二、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br>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着这个民族精神。<br>
弘扬民族精神核心是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是中华儿女的一种自然而朴素的精神追求,它激励着亿万群众和无数英雄豪杰为祖国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当前,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br>
勤劳勇敢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是一切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中国人民历来视勤劳为立身立国之本,认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强调“民生在勤,勤则不匾”,倡导“克勤为邦” , “业广惟勤”。依靠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缔造了为世人惊叹的灿烂文明。<br>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它己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br>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和为贵’ , ,孔子这句名言所体现的精神,至今激励着我们,使中国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br>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我国古人在 《 易经 》 中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今天,这种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br>
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世世代代加以继承和发扬。<br>
三、要把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br>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应当围绕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环节,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和手段展开。<br>
首先,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要覆盖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环节。要从个体成长的初期抓起,把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真正使全体国民都能得到适时而全面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br>
其次,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把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国民教育之中.在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过程中,应当始终以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心来展开和进行。要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形式,选择各种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发挥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高校的“两课”教育、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中心内容,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富有针对性、吸引力、时效性的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br>
千秋伟业,时不我待。中华民族将以博大的胸襟,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