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征文选登


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

(2004-03-30 00:00:00) 来自:辽宁工学院/20040330/王建中


                             ——学习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体会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英明论断。<br>     文化建设关乎综合国力,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政治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文化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世界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特性对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技术行为等都有可能产生潜在的制约力量,并且对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文化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如此,当代国家力量的衡量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军事力量,文化也已经从后台走向前台,文化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文化外交和文化交流与合作正在成为各国总体外交的重要内容,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通过文化交流弘扬本国文化,宣传自己的国家,扩大自身的影响。利用文化提高本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已是世界各大国的一项战略选择。可以说,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政治,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br>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和凝聚力,文化是国家之心,民族之魂,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满足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显得日益重要。文化建设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br>     昨天我们曾是世界文明古国,今天我们必须成为世界文化大国,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1世纪我国文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关系到国际文化力量对比的调整,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立,而且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和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br>     因此,加强文化建设,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发展理清思路,制定相应战略和措施,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今后长时期的战略任务。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br>     江泽民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不仅强调了当前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同时提出,要以“三个代表”统领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仅明确了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也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br>     “三个代表”思想,直接决定了发展文化、建设精神文明要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先进文化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和体现,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同时,先进文化又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提供思想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能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成败,关系到2 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今天,我们的文化建设前提,是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形势,文化建设就有了新的要求和新的高度。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br>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内容。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凛然大义的气节情操,宁折不屈的爱国骨气,民贵君轻的民本意识,求是务实的现实态度,趋善慎独的思想境界,谦和礼让的道德风貌等等,浸润在中国人民的骨髓中、血液里,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在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在对青少年、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中,一定要大力弘扬
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使之得到继承和光大。<br>     十六大报告继江泽民“七一”讲话之后,又一次提出和提升了“文化创新”的概念。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创新。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经。创新是文化保持与时俱进和生命力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为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的内容,反映当代社会实践的新成就,反映当代人的新生活,并充分利用当今世界最新科技成果,不断更新各种文化形式,文化才能与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共同进步。我们今天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前无古人的,没有更多的经验、理论可以借鉴,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有创新的勇气和精神,创造出健康的、民族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汇通人类文明大道的社会主义文化。<br>     高等学校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为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做出应有贡献。<br>     高水平的文化、文明必然包括着高水平的教育和科技。科学知识的普及事关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科学精神的弘扬能重大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十六大报告再次提出了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任务,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育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确,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艰巨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现代科学技术正经历着深刻的革命,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六大报告在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科学事业、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是我们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指南。<br>     高等学校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仅承载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担负着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传播着人类文明,传递着社会信息,连通着学校与社会,连通着学生的心灵与社会人群的脉搏。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晴雨表,并以它年轻、敏感、稚朴、旺盛之气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发展。<br>     因此,高等学校势必借十六大之东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发展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以先进的校园文化辐射甚至带动社会文化的前进与发展,成为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