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关于“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体会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说,“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把握这一特点和趋势,对于我们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br>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关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来的,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对发展教育问题的论述。把“三个面向”放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之前,决非简单的叠加,而是表明,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与时俱进,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就现代文化的演进,也就是世界文化的新变化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出现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运动。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化,文化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或者反过来说,经济活动渗透到了文化领域,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生产,文化经营的产业——文化产业。二是文化和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互动与结合,使文化的载体、文化制作与传播的形式更加现代化、多样化。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等文化载体的出现,使文化的表现力、感召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挥和大提高。三是文化与政治的互动与结合。由于前两方面的变化,文化已经成为进行政治斗争、国际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不仅仅是争夺票房价值、争夺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对受众对象的争夺,对受众注意力这种特殊的稀缺资源的占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舆论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失去文化市场就意味着失去政治优势,意味着政治影响力的边缘化乃至萎缩或丧失。这一点,从目前世界正在进行的空前规模的 “文化战争”,可以看得非常清楚。<br>
所谓“文化战争”,不同于一般单纯意义上的文化之间的争斗和碰撞,而是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文化大战,只不过和血肉横飞的世界大战相比采取的是另一种形式而已。应当看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太平,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凭借其军事、经济的实力,在世界各地炫耀武力,致使战火不断,使人们得不到安宁。对此人们有切肤之痛,但却往往忽略另一种战争,这就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场新的战争,属于软刀子杀人的文化战争。这场文化战争同样也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发动的。它们凭借其实力向世界各国输出其文化产品,就如当年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一样。现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精神产品、文化产品,输出的是美国大片,VCD、DVD……这场文化侵略的后果要比当年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后果严重得多。现在美国对我国既定的战略是“和平演变”、西化、分化。它靠什么来实现这样的战略呢?靠的主要就是文化。古语说的好,“攻心为上”,文化战争、文化侵略具有武装占领、经济掠夺不具备的优点,即它不是用强力压服,而是用精神手段来“化”掉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它的俘虏。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发动文化侵略的战争,向世界各国搞文化输出,追根到底,还是凭借文化与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凭借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使其文化经济化、文化产业化、运作市场化,并以此向世界各国兜售它的文化,贩卖它的文化价值观。可见,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不能建设与时俱进的文化,确实是十分危险的。由此我们就明白了为什麽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发展先进文化时,反复强调“三个面向”,强调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强调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br>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江泽民同志提出文化与经济政治互动的另外一层涵义,是把发展先进文化提到了同发展先进生产力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我们中过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已经达到成熟。众所周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取代粗放型增长方式,我国社会进入了经济与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归属等等受到极大的冲击,迫切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相统一的平等观、民主观、秩序观、价值观、人权观、财富观、社会观……,这些都要求作为观念形态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与时俱进,融入世界先进文化的主流。而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只是初步建立,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种发展和完善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文化作为支撑是不会成功的。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市场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中,一度出现过文化真空,导致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宣传工作,把资产阶级市场经济同资产阶级的理性论、人性论、平等论、价值论、契约论等等协调一致起来,并进行了长期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所以才有今天相对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关系。由此可见,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同时也是文化、政治渗透于其间的复杂的社会过程。<br>
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不仅需要用经济的复兴来建设物质文明,用政治的进步来建设政治文明,同时也需要用文化的发展宋建设精神文明。如果没有文化的复兴,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经济和社会的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持、动力和保证。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政治文明是民族复兴的保证,而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正如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所说,“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br>
总之,我们要充分注意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