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只有认清我们所处的形势,与时俱进,深刻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时代特征,努力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战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战胜一切困难挫折,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无不体现出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根本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所处环境和历史使命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体现在如何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用来为人民服务上。这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决定了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断使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br>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多次郑重地告诫全党,务必防止因胜利而骄傲,以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等情绪的滋长,务必警惕别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袭击。<br>
改革开放不久,邓小平同志就向全党打招呼,指出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br>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确实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经受了许多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而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br>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新要求<br>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给我们党领导的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人民在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br>
一个政党由于长期执政而发生腐败,甚至蜕化变质,的确是一种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一个党执政久了,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滋长既得利益,容易失去生机与活力。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内确有一些人逐渐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不愿意艰苦奋斗,贪图享乐的思想滋长起来了。他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看成是自己的所
谓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用来为自己捞取不合理的、非法的私利,有的甚至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谁也碰不得、动不得的私有财产,想方设法地要去维护和扩大这种所谓既得利益。这是十分危险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在执政以后就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极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正因为这样,他们终究要受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和抛弃。<br>
中国共产党正是为了保持其先进性和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立党原则。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br>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上也指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也是我们党必须始终恪守的政治立场。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稳;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一个马克思政党,如果不能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就会动摇立党之本”,削弱执政之基,阻塞力量之源。”<br>
历史和现实表明,能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决定着执政党的地位和命运。我们党之所以生机勃勃,就在于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归根到底,就在于始终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r>
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我们党要始终屹立于时代潮流的前头,就必须与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俱进,与民同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以人民的目标为目标,通过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来代表、实现并服务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br>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制保障;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需要法理表达;执政行为需要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我们从新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和亿万人民群众的意愿,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在法治基础上形成的执政理性和执政自觉性,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br>
经济文化事务,进而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实现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宗旨和目标——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可以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历史上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度中倡行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执政价值取向和执政方式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充分展示了我们党的与时俱进的执政观和巨大的政治勇气。同时,我们亦应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新时期,执政党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必须适时地提出依法治国的原则和方略。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br>
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方略,不是一种策略上的部署或权宜之计,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我们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当前,对于我们东北而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工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可以改善东北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从而更加巩固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团结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团结一致奋发拼搏。<br>
总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使人民群众普遍地享受到自己所创造的振兴和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朝着共同富裕、民主文明和现代化大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