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指导思想是其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武器和推进事业的行动指南,直接关系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些重要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br>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突出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时”,指的就是时代、时势、时代内容、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性,就是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开拓创新。这就需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深刻认识时代发展的趋势,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面对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繁重而艰巨的现代化建设任务,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他说:“我们现在总的形势是好的,但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切不可掉以轻心。”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极端重要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的强烈的时代意识的体现。<br>
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命运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近代以来,为了赢得独立和解放,饱受屈辱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这些斗争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自觉地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8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迈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为了推动全党更好地肩负起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br>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br>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政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特别要防止执掌政权后“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义”。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人民立场、群众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与党的根本宗旨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br>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无不体现出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根本特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所处环境和历史使命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体现在如何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用来为人民服务上。这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决定了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断使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br>
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党已经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以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定位、执政功能和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等根本性问题,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于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指导意义。<br>
立党为公,是毛泽东同志对党建设理论的重要贡献,它简明地阐述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立党为公的含义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目的和唯一价值就是全心全意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立党为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本任务和要求也不同。在民主革命时期,在战争年代,是为民革命。在建设时期和执政阶段,就是执政为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身体力行党的宗旨。党的全部任务和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心群众疾苦,沟通群众思想,排解群众难题,接受群众监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br>
在我们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一些未能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求我们改进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的工作,以更加符合群众的意愿,符合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好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中去,使各项方针政策,更加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这就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好地落实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中去,使各项方针政策,更加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这就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改进不合理的章程和不合时宜的制度中去,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指定和完善新措施、新制度;这就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改进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实际行动中去,增加服务意识,扩大服务职能,使我们的工作更细致更周到,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br>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领。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下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必须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br>
总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到底,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问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牢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盛衰兴亡。历史向我们昭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