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3日陈至立在参加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开幕式后指出,辽宁科技教育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要发挥工业基础较好、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城市化程度高等的优势,转变思想观念,改革管理体制,研究制定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br>
一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资源已经具备了成为第一资源的客观条件。人才资源并非从来就是第一资源,其成为第一资源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才成为资源中最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这是资源结构动态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知道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富民强得以增长的源泉。由于资源本身的多层次结构及它们与特定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使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只有与该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资源才能成为被积极发掘和利用的主要对相:即第一资源。所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发生变化,使第一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使上也呈现为一个逐渐更替和变化的动态过程。<br>
人才资源的特质是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的内在根据。人才资源具有本位性,而其他资源具有从属性。我们知道物质资料,科学知识,技术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都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但是这些资源都是人才资源开发创造出来的。自然的物资资源,倘若没有通过人的智慧,汗水的浇灌,没有人去开发利用它,就永远无法从一种自然状态转变为社会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就很难转变为用来进行价值增值的财富;科技资源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是承载和创造知识的主体;。人才资源是其他资源的主体,自然是最为根本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而其他资源多具有被动性。在生产过程中,人才资源成为要素资源中最活跃和最有价值的资源,其他资源是被开发和被利用的对象,而人力资源则是自我开发的,受个人意志支配的始终具有能动性。人力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无限性,而其他资源往往是有限的。人作为知识的传承者,创造者,发展者。不断推动科技进步的主体,在人类发展整体的意义上是无限的。一定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不断延伸着的人在改造自然的长河中,是不断前进的,认识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知识也是不断积累创新的。办要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源的成长环境,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加大对人力资源的系统投入、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是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的。而其它资源不仅其存量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具活力、潜质的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和无限扩展性。 人力资源的这些内在特质,是其成为第一资源的内在根据,但有了这些根据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源一定会成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要成为第一资源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知识经济成为主导,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我们知道在自然经济、农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只有物化在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生产条件占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自身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在推动劳动节资料改造的同时直接成为推动生产的巨大力量,大大弱化了物质资料的中介作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br>
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知识经济时代与国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已从过去对自然资源、原材料的争夺,到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高素质的人才。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社会的竞争、科学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若想在竞争中取得发展优势,就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我们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br>
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需要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中国是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约五分之一强,人口资源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之所在,同时劳动力素质不高也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人口资源总量多,但有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的结构很不合理,初级劳动者过剩,但高、精、尖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人力资源的布局也不合理,发达地区多,而边远地区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和文化环境存在缺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氛围尚未真正成,这使得我国人口资源的潜在优势没有转变为现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现实又对人力资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中国利用其人口多、劳动节力资源丰富、劳工成本低廉的特点,在国际市场上同其他国家竞争并且争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而现在这种优势正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慢慢消失。当今世界,谁要想在世界市场上站住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去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和降低成本价格。可以说劳动节力素质不高,高素质的人才相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何尽快把人口多的压力变为人才多的优势,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这就必须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战略思想,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挖掘人的潜能,同时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源,使中国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变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br>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非常有限的资源占有率和脆弱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十一世纪中国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子孙后代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人力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并排指单纯地控制污染,而是要通过科技的进步提高各行业的术水平,减少生产的污染;研制、开发、利用一些高新技术从事生态农业、清洁工业进行生产。而这些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最终是通过高素质的人去实现的。其次,要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与合理的开发利用归根结底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源自身的素质,扩展人自身的认识能力来实现。因为从短期看,肯定会有某种资源短缺,但从长期看,一种旧的资源枯竭了、消失了,只要人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就会有替代旧资源的替代资源的产生。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仅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来发展经济的道路,而必须走一条通过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培养造就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强国家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取得竞争优势的人才强国道路。<br>
二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现状
辽宁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建设起来的,一直走在我国工业化的前列。几十年来,国家在辽宁集中投资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使辽宁成为以冶金、机械、能源和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的技术老化;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亟待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结构调整的措施。辽宁老工业基地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取得了调整改造的重大进展,探索了有益经验,为加快调整改造和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标志着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工作千头万绪,居首位的是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这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那么要创新,就必须搞好人才资源的利用。<br>
三 、把握好人才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br>
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跨越式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使本来落后的辽宁经济有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和竞争的可能。知识经济使得辽宁有可能通过科技和人才的投入,迅速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甚至是在某些领域与先进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网络使信息资源共享,辽宁在工业化时代是落后了,但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今天,辽宁有可能通过后发优势赶上甚至超过经济发达的地区。当然,机遇只是可能,关键是要创新。一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是辽宁人才资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没有对辽宁振兴的新认识、新理解,就不能把握辽宁人才资源开发的新特珠要求。二是政策创新。大胆革除不合时宜的政策和限制区域性的精神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既积极推进各项人事制度改革,着眼盘活现有人才,也要大力引进人才,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思路吸引人才,完善“身份不变、不迁、来去自由”的流动政策。三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科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充分尊重人才的价值和人才与非人才的收入分配差距。重奖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切实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四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辽宁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在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走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输血”为“造血”,培育“造血”机能。<br>
坚持改革创新,建立辽宁人才资源开发的科学机制。辽宁人才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有良好的用人机制。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用人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具有激励机制的人事人才管理制度,逐步创造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用人环境。要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结构、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用市场导向和产业政策导向,引导人才流动,促进人才资源社会配置,实现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在人才管理体制上封闭的自我管理转变为面向国际、国内的开放式管理。<br>
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盘活西部现有人才,应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尊重人才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事业是人才的生命,人才都想成为有事业、有所作为。要利用辽宁振兴带来的创业优势,给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开地,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br>
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搞好高层次和急需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是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辽宁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辽宁人才资源开发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工作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培养、配置、使用、管理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是辽宁人才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资本属性,了解人才投入高回报率的特点,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其次,要有人才成本观念,在人才资源开发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人才效益。第三,要充分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按照价值规律办事,拉开收入差距,使人才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第四,要将利益驱动作为吸引人才到创业的主要动力之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管理,规范市场行为,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辽宁人才资源开发效益的提高。辽宁振兴的中坚力量,是辽宁人才队伍的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往往能够推动新的产业的发展,培养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就抓住了辽宁人才资源开发的龙头。实行跨越式发展,主要依靠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要积极探索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突出事业留人、强化感情留人和逐步提高待遇等措施,提高辽宁地区吸引人才的能力。适应人才资源社会化、国际化的趋势,鼓励和吸引其他地区人才与海外人才,特别是辽宁振兴急需紧缺人才,以多种形式投身辽宁建设,可以适当方式为辽宁振兴服务。要根据辽宁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优先安排一些高水平的人才资源开发项目,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施行。要对高新技术、特色经济、支柱产业的人才资源开发给予全力支持,解决人才们的后顾之搿R敌兄卮蠊毕捉崩贫取R翘峁┳畋憷男畔⒎瘢堑某龉钤齑丛焯跫Mü鲜稣叩那阈鼻饔茫贫赡瞬抛试纯⒌目缭绞椒⒄埂?br>
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辽宁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人才资源开发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工作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培养、配置、使用、管理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是辽宁人才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首先,要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资本属性,了解人才投入高回报率的特点,加大对人才资本的投入。其次,要有人才成本观念,在人才资源开发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人才效益。第三,要充分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引入竞争机制,按照价值规律办事,拉开收入差距,使人才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第四,要将利益驱动作为吸引人才到辽宁创业的主要动力之一,为愿意到辽宁创业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利益前景。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管理,规范市场行为,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辽宁人才资源开发效益的提高。<br>
辽宁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既要着眼未来,有远大的战略目标,又要立足当前,从辽宁人才祝状况的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推进。<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