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这就是党中央提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通过兴起学习贯彻新高潮,切实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br>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十六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利于发挥东北地区的产业优势,优化国有资源的布局和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整个振兴过程实际上是提高东北地区生产力、形成高度的市场经济运作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的投入。比如河南郑州,现在实行一系列改革,引入大量的博士作为政府官员参与郑州的经济建设,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br>
辽宁省政府提出"振兴辽宁,教育先行"的口号。研究生作为"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研究生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振兴东北,振兴辽宁,只有在拥有大批的具有创造力的精英人才的条件下,才能开创新的体制,发展新型经济,实现在展老工业雄风的宏伟蓝图。作为研究生教育,一向在大众眼里是精英教育,却也存在着不足。我们从研究生的学制,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生在现实社会的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就可以对现在的研究生所存在的问题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br>
许多学校的研究生为三年制,很多专业设置了太多的必修课。而此期间,有的专业还要实习,最后一年还要奔波找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学分要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修完,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全部用在上课上。课程太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做研究。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后果是许多导师不得不开始忽略研究生的培养,使得研究生的管理模式趋向于本科的规模管理,从而为扩招提供了条件。如此一个循环,以至于一些学校有种说法: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对于传统的政治课英语课,发现多数还是老师讲,学生记得老套路。老师在讲台上将的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低着头匆匆纪录,与本科时并无两样。专业课的设置也出现不足的一面。授课内容陈旧老化,跟社会现实几乎没什末关系。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的信息经济时代,进入了一个巨变的时代,可是学的课程中,相当一部分课程已经过时。现在连中小学都提倡研究性教育,研究生的大多数可取还是一老师讲授为主。按说到了这个程度,完全可以然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进行研究。,然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和成果。在一起研讨,既锻炼大家的科研能力,又有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可是许多教学方式还是老师介绍,学生纪录,只不过到考试时变成了论文。课程听起来的乏味和收获甚少使得逃课的同学越来越多。少数搞学术研究的同学,经力也没放在课堂上,而是转移到了图书馆。由此不得不问读研到底又什末意义,究竟他和自学有多大区别?
导师是什么,导师应该是引导学生走进学术研究之门的人,应该是经常能给学生以指导的人,应该是经常与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学术切磋的人。可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能够从导师那得到切实指导呢?且不说导师自身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如何,导师有没有时间和学生探讨都成问题。很多导师带了一群研究生,自己又有行政工作,根本就无暇顾及每个学生。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招生人数以30%的速度递增。辽宁作为全国高校最多的省份之一,研究生群体正在快速扩大。可是导师和学生的研究风气却变得淡薄,研究生的思维能力普遍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br>
毕业论文应该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可是现在,毕业生论文大都是粗制滥造,机务新的创见,又无学术价值。不少同学在网上找资料,在从另一个角度组织材料,然后写出来,甚至有一些就是剽窃之作。<br>
不难看出在一群又一群应试高手和创新的低能儿给批量生产出来的同时,研究生教育所固有的理念和初衷也正遭到惨痛的破坏。一位教育学者指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告诉我们,对复杂的知识整合和应用的重要意义已远远超过对知识单纯的记忆和梳理;二十河床再行的实践品格正依赖于所提供的教育环境。<br>
培养创新人才应具备的两个条件:(一)发展个性,教学民主。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学生个性发展与教学民主密不可分。能够让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环境有两个特征既充分的自由思想空间和自由选择空间,大学要有教学民主的氛围。这一点微软公司做的非常好。在微软的公司文化里,每一位员工可以充分的发挥而不会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那时很轻松的、很民主的环境。所以微软公司的产品非常优秀,能成为世界上最有创造活力和最强大的公司。(二)拥有"大师"和"大楼"。拥有“大师”才能培养拔尖的人才。“大楼”泛指设施,科研条件及必要的物质基础等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教学设施的数量、质量要求相益提高。现代大学要培养研究生这样的创新人才,必须拥有“大师”也要拥有“大楼”。<br>
研究生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构发展性创新人才培养。其模式正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一发现和创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教育。(2)建设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该体系的价值取去向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方式要多样;评价的重点是注意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对问题阐述过程采用的视角和价值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最能表现自己能力的考核方式。(3)营造有利于创新型教师发展的宽松环境;应遭遇有利于创新型学生培养的良好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br>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是是要产学研相结合。一方面学校提供基础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要争取与企业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高校可以和企业联合,企业经策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也为适应经营环境的要求而开展,课堂随着经营策略的变换而逐步丰富和完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具有市场意识,敢于创新的人才。<br>
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东北的振兴终究是各路人才的奋力合作,共创奇迹。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生教育是创新人才的摇篮。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建立伟大的功绩。让我们的高校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实行全面改革,为辽宁,为东北的大振兴做出应尽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