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江泽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生命力之所在。正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所指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认识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和党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结合了起来,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方针。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 一个历史性贡献。<br>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br>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又吸纳又有排斥,又融合又有斗争,又渗透又有抵御。面对这样的形势,努力建设先进文化,与努力建设发展先进生产力,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如何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重视先进文化建设的党。党的三代领导人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突出地强调了先进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的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其次,先进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又进一步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事实表明,在综合国力中文化不但深深渗透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之中,而且文化自身也能形成产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第三, 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在这种协调发展中向前推进。第四,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振兴中华的重要力量。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对于民族精神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之魂,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br>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br>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这种性质决不能改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交融,资本主义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侵蚀、瓦解并极欲取而代之的情况下,更应当保持文化上的自觉,清醒而坚定地坚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其次要把握这种文化的特征。第一,这种文化不是少数人的文化,而是多数人的文化,是大众文化。第二,这种文化不是蒙昧的文化,而是科学的文化,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文化。第三,这种文化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个性而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文化。第四,这种文化不是落伍的、封闭的、短视的文化,而是同现代化相适应的,对世界开放的,并且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文化。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紧紧抓住这种文化的上述性质和特征,并且要处理好文化建设中的若干辩证关系,坚持以下几个“统一”。<br>
一是坚持文化指导的一元性和文化建设的多样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一元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但文化建设的内容则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是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世界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浓郁深厚的中华民族特点,是一种先进的民族文化。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华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强烈的吸纳性。通过广泛联系和交流,博采众长,以丰富和提高自己,是这个文化的特点和优点。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竞争发展,既有吸纳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争,既有渗透又有抵御的当今世界,我们必须善于处理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用清醒的头脑、世界的眼光、宽阔的胸怀,在同其他文化的联系和交流中,在比较和鉴别中,认识和吸取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多彩,绚丽辉煌。<br>
三是坚持文化传统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的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三个方面的优秀成果需要继承。一个是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要继承,另一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要继承,还有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要继承。但是,继承的目的在于发展。如果不同发展联系起来,继承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要发展则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才能使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富有活力。我们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一定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不断发展。<br>
四是坚持文化要求的先进性和文化面向的广泛性的统一。先进性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这一要求体现在文化观念、文化体制、文化政策、文化产品、文化生产和服务方式等各个方面。在坚持文化要求的先进性的同时还要看到另一面,就是文化面向的广泛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要坚持先进性的要求,否则就要丢掉旗帜和灵魂,就要倒退、没落、变质;同时要坚持广泛性的做法,否则就会曲高和寡,脱离群众,失去基础。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厦辉煌耸立。<br>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br>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和部署注意抓好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样一些重要环节,并把这些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以使这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得到整体推进。<br>
在这些环节中,发展教育是基础性的一环。因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发展教育事业,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二要坚持教育改革和创新,建立和发展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三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育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中的作用;四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总的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筑在坚实牢固的基础之上。<br>
现在我国正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举国上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合力,奋发图强,以饱满的热情大踏步的行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作为当代的研究生,我们应该多掌握一些专业知识,为振兴东北老工业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