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征文选登


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003-12-29 00:00:00) 来自:辽宁工学院材料学  索忠源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这些科学论断精辟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途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些论断,对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br>     在人类即将进入&quot;21世纪的时候,世界上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政权。1991年,执政长达74年的苏联共产党在顷刻间崩溃,举世震惊。随后,东欧各国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也纷纷垮台,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这些教训是深刻的,带给人们的是深沉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总结原因,但归结到一点,就是这些政党已经违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丧失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br>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赋予政党以执政权力,是希望通过这个政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一方面对抗来自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威胁,一方面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获得越来越大的身心自由。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根据政治学原理,政治权力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运行过程中时常会偏离轨道,但如不及时予以纠偏,违背人民根本利益行使权力,必然会导致深层次的合法性危机,产生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此,任何一个执政党行使权力必须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信仰、忠诚和服从,它是一个政权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br>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执政地位。但执政地位的获得仅仅是一个良好开端,如何在执政过程中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则是长期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一定意义上,它比夺取政权的任务更艰巨,道路更曲折,考验更严峻。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并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党总结半个世纪以来的执政经验,得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惟有如此,党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br>     总之,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是为“民”还是为“官”,是决定人心向背、政权兴衰、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为“公”,则人心向、政党兴、政权盛、事业成;为“私”,则人心背、政党弱、政权衰、事业败。<br>     当人类来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看到,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平和发展虽然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西化”“分化”的图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活跃,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在这样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在一个坚强有力、一心为民的政党领导下,才能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担当为人民实现最大利益的重任。<br>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伟大的政党,伟大的政党支撑并将推动伟大的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完成这个目标,仅靠一个政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体人民甚至几代民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使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到党所主张的、所坚持的、所努力的,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与未来的美好生活密切相关,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广大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热情,把力量凝聚起来,把创造性焕发出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br>     在这个刚刚过去的春天,神州大地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对非典型肺炎这个突如其来的灾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措施。关键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冒着风险,亲临一线指挥,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其心切切,其意拳拳,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的关爱之情,再一次印证了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是与人民心心相印、患难与共、忠实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党;再一次塑造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坚定了人民跟党走的信心;再一次表明我们党完全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br>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绝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苏联的崩溃就是一个明镜。前苏联共产党领导层一边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边却任由“公仆”们随意作出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一边宣称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边却大搞“家长制”,干部脱离群众,甚至特权和腐败盛行。这必然增加苏联群众的逆反心理,以至民众认为官方所有的说教都是虚伪的,最后危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共产党领导的信任。这是苏共跨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必须引以为戒,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千千万万党员的实际行动中。<br>     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党是全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要求全党做到的事,首先要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做到。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彻底转变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当作执政用权的第一信号。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面对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改革发展中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更好的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我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r> 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目前在我们一些党员和干部中间,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有悖于人民利益的做法和问题,并不是因为这些党员和干部不知道党中央的要求,不了解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而是缺乏一个严密的民主政治机制对他们加以监督和制约,以致一些党政干部的权力不受约束,甚至可以为所欲为,个人凌驾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之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人民身上,个人的利益随意取代人民的利益。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确保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一方面,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另一方面,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br>     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落到实处,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要深入进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教育,使全体党员干部认识到,党同群众的关系,就像血与肉的关系,如果脱离群众,失信于民,不仅我们一事无成,而且我们的执政地位也会丧失,这是很危险的。要使全体党员干部认识到,无数革命烈士为什么能够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树立起一座座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是因为他们是为人民幸福生活而“抛去头颅,洒下热血”;焦裕禄的事迹为什么能感动千千万万人,是因为他“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郑培民等一大批党的好干部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要使全体党员干部认识到,在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与民争利、以权谋私以至腐化堕落;群众最痛恨的就是少数党员干部蜕化变质为腐败分子或者“既得利益集团”。党能不能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事关党的性质和宗旨,事关民心之向背,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