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三个代表>>征文选登


乘“三个代表”之风,努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03-12-29 00:00:00) 来自:辽宁工学院材料学 王丽雪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世纪。世纪之初,是一个反思过去、面向未来的时候。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回首过去的一百年,总结历史教训,思考未来前景,总结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研究人类步入近代以来重大历史活动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制定新世纪发展战略,以期在21世纪获得主动,甚至先声夺人。如果我们缺乏这种世纪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我们就会陷于被动。世纪交替,不是一般意义的时间变换,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机遇内涵。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我们能否从世界政治经济的总格局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关系到跨世纪宏伟蓝图能否真正实现。我们要充分地适应形势,充分地适应时代,并根据形势变化,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调整方针政策,以便高屋建瓴地推动当代中国大局的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r>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既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br>     中国幅员广大,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造成了中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实现共同富裕。在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以及各项建设蓬勃发展,经济水平普遍提高,并达致一定水平之后,西部的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建设应摆上议事日程。<br>     在这样的形式下,中共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何不失时机的抓住机遇,迎合国家发展成为摆在东北人面前的问题?
    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一要继续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包括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结构。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线和基础。二要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环节。三要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长远大计。四要积极搞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五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六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强大动力。<br>     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客观要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决定东北老工业基地能否振兴的关键。但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重蹈“项目经济”的怪圈,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为此,应做到四个结合: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表面看来主要涉及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实际上与金融资本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中央政府投资显然不够,地方政府财力又十分有限,因而要求做到投资渠道多元化,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这方面国内其他地区的有些经验可资借鉴。相对而言,深圳开发主要靠产业资本(如实行“三来一补”),同时依靠港澳台资本;浦东开发主要靠金融资本,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本。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经验证明,在中国,一个地区的调整、改造和振兴,资本是最大的瓶颈。所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解决好产融结合的问题。可在依靠政府金融或政策性金融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金融”,充分利用国(境)外资本和民间资本,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资金问题。<br>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涉及技术类型的选择,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除了会遇到资金、技术等问题之外,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还面临一个十分现实而敏感的问题,就是人员包袱沉重,失业、下岗问题突出。因此,必须将调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调整就业结构结合起来,并把这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东北产业结构调整应坚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重。<br>   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结构调整相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特点是“重”,同时又与所有制结构的“大”结合在一起。东北国有企业多、中直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多,因此有人说东北经济“既得之于大,又失之于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必须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光靠国有经济不行,光靠非国有经济也不行,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重型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因此,必须走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混合发展的道路,将调整与改革结合起来。<br>    调整产业结构与适应市场需求、符合技术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现在东北各地都在制订振兴规划纲要,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令人振奋,但有的也令人担忧:在一些“大项目”、“主导产业”的背后,市场需求到底在哪里,需要认真进行研究。最近沈阳市有一个项目做得比较好,是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科技部重大项目,其中有一个专题专门分析了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与技术需求。如果我们的规划纲要都能认真考虑这一点,就可以减少许多重复建设,使我们的规划(供给)大体上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必须符合技术经济规律:一个是工业结构演进规律,其中又分为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两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重化工业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以及在重化工业中,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演进趋势;另一个是进口替代转换规律,即由轻型产品和技术的进口替代并转向出口,逐渐转变为重型产品和技术的进口替代并转向出口;第三个是比较优势在国家间转移规律,即最终形成中国在重型制造领域、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比较优势。
    国家对东北地区投资的倾斜和加大,各项大型基建项目的次第开工,一定会活跃东北地区经济,吸引外来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进和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与这种生动活泼﹑劲头旺盛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将是地东北地区社会生活﹑人们科技文化水平﹑精神面貌的极大改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再过五至十年,东北地区会有较大的变化;而再过二十年,当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时,东北地区将会以一个全新的﹑快速稳健发展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能否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抓住重要历史机遇而获得发展的经验,也有过丧失某些机遇而遭受挫折的教训。200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来讲是一件大事,也意味着中国发展新阶段的到来。我们要正确估量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其它文章
主办: 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 承办:  辽宁工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 电话:  0416-4198654/0416-4199670
  共青团辽宁省委 传真:  0416-4199778
  中共锦州市委 信箱:  lnsgdb@126.com   
  辽ICP备06017842号 法律顾问:  辽宁永字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