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注:建国初期,以“152项工程”为代表的新建工程改造了当时的落后经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在改造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安排下,在改制改造的同时,再新建一批现代化企业也许可以起到异曲同工的效果。<br>
最近老工业基地改造是国内媒体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这一重大战略已经列入“十六大”报告,受到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宏观目标非常重大,而重点定位在东北,首先因为东北地区老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效益相对较差,下岗问题较为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越拉越大,长期持续将影响社会稳定;其次是因为东北的工业很大程度依赖于自然资源,甚至整个城市的工业只依赖于一种自然资源,而近五十年的大范围、甚至过渡开采使资源耗费非常严重,不能支撑维持工业生产所需的产量,产生整个城市工业萎缩甚至垮掉的隐忧,长期持续将影响经济安全。如果能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任何方案都应该探讨。<br>
国家已经决定投入巨额专项资金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首先是改制,让大部分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行业,以收购、兼并等形式实现民营化,处理掉一批;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以注入资本金的形式投入技术改造资金,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使之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也就是提高一批。以上是目前各方面投入关注较多、研讨内容相对集中的一些设想和方案,而实际上除上述思路之外,认真研究一下这些“待改造”的老工业基地的建立、发展及其现状,我们应该有一些新的想法,这就是吸取这批老工业基地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阶段,建立一批新的、有竞争力的“工业基地”。即再新建一批现代化新厂,采取国有民营的方式经营。<br>
“新建一批”在实践中有很强的优越性,下面对这一方案进行重点论述。<br>
一、历史的经验
五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可以说还没有像样的工业,至少没有形成体系。借助前苏联的援助,我国兴建了152项大型工程,这些当时的现代化企业与大量“手工作坊式”的落后生产方式同时存在,对我国发展工业产生了长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50年来为我国装备工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群众需求、解决就业、培养和造就工人阶级、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当时的手工作坊早已经不复存在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这批大型工程改造了当时的落后工业体系。<br>
人文历史环境造就了老工业企业,在特殊的发展阶段生产了大量财富,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但现在经济环境发展变化,体制的更新与变革迫使他们走向没落。<br>
近50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形成了特殊的、专门的供应、生产、销售体系,它所依托的资源、设施等条件很难改变,也许可以改变,但改动的代价太大,从总体来说不经济、不合理。比如黑龙江省鸡西市等四大煤城,其工业主体就是单一的煤炭采掘业,其他工业比重非常小,无论如何改造,都脱离不开对资源的绝对依赖,只停留在改造、改制的层面根本无法解决长期经济安全。有人说黑龙江的煤炭储量可以保证50年甚至百年的稳定供应,但50年以后呢?百年以后呢?即使供应永远都不是问题,但面对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一个城市如何抵御国际市场上资源价格的剧烈动荡?
一个城市及其工业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几个五年计划能够解决得了的。作为国家宏观的战略安排,必须要有足够的超前性。而立足于目前的各方面环境条件优势,新建一批现代化企业有可能形成中国工业经济的新生代,同时可以拯救、改造、带动现有企业的进步,是一条低成本的工业化道路。<br>
二、新建企业的定位与职能<br>
现在和五十年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大不一样了,总体来说我国已经步入过剩经济时代,特别是传统产品和一般工业品,生产能力过剩非常严重,同时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和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开发能力还普遍不足,形成了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尴尬局面。再建一批现代化企业,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装备,使之在高起点起步, 能够改善我国工业体系结构。新建的现代化企业应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避免参与国内过剩市场的竞争,借鉴法国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国家以大股东身份出资,允许包括个人的其它投资主体参与 ,聘用职业经理人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建企业将在“新东北”工业中发挥重要职能,而这种职能是包括改制等其它方式的改造不能比拟的。<br>
第一,就业职能<br>
因企业起点高,可以吸收目前每年2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就业。而改制、出售的企业很难有这种职能。新建企业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些普通劳动者,这样就可以吸收一定数量的下岗或待岗职工就业,为现有企业减员增效创造条件,为企业改制产生的下岗职工提供一条就业渠道。<br>
第二,产业带动职能<br>
新建的企业无论建在哪座城市,都应避免对资源的过分依赖,而改造只能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无法脱离资源依赖。对于资源型城市,新建企业应是改造的重点,所建的企业首选劳动密集型,先进性尚在其次,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就业压力;哈尔滨等大型、特大型城市,新建企业应定位在先进的、产业关联度大的现代化企业,这样可以为下游企业创造新的销售渠道,增加出口创汇,带动本地区工业发展。<br>
第三,结构调整职能<br>
新建的企业将在高起点起步,与改造的企业共同存在,形成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br>
三、新建企业所需的前提条件<br>
新建企业与改造的企业相比具有先天的优越性,首先是产权明晰,不再办社会;其次是技术先进;第三是没有退休职工安置问题;第四是没有不良资产和银行债务问题,可以轻装前进,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但新建企业也面临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新建一批”只能是空谈。<br>
资金来源问题是关键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