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要求是一致的。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br>
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br>
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抓住这个环节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就能在全局上把握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br>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地、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br>
把“三个代表”的本质应用到实践中去,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温家宝总理2003年三次到东北考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迎来了新的重大的历史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在总结和吸取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经济形势和国内外环境变化,采取新的思路和措施。<br>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新思路:在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济必须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这既要继续依靠原有快速增长地区的支撑,又需要新的地区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条件较好,生态容量较大,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科技实力较强,文化和教育水平较高,发展潜力较大。通过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并有效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扶持政策,东北地区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4极。<br>
第一,要从区域经济繁荣的角度出发,将东北老工业基地建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珠江三角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要把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放入全国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地区协调发展的框架之中进行。全国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产业与区域政策的重要目标。过去形成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分工,在新的时期应该根据比较优势和市场条件的变化,以及全球范围内产业发展和转移的总趋势,以更加开放的思路,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新的发展阶段,为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必须既要重视东西差距问题,又要重视南北差距问题。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增长,是减弱南北差距扩大趋势的需要,因而也是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三,要通过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和扩大对北开放,建立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在全球跨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加强的形势下,东北亚地区的合作显得日益紧迫,推动和加强这一地区合作已经由民间层面逐步上升到政府层面。东北地区是东北亚的地理中枢,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同时,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石油、森林等资源的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在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体系中,目前亟待形成向北开放的新战略。东北地区特殊的区位优势及其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决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要在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和扩大对北开放之中进行。<br>
第四,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制造业基础,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我国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重要的机械制造产品很多依赖于进口,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竞争日益加剧的挑战。发展装备制造业,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建立和提高,关系到我国在世界“大棋局”中的地位,是国家战略意志实现的根本保证。同时,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制造业产品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国内需求将快速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现在仍具有较强的生产、科研和人才优势;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仪器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具有很大产量和生产能力,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机械工业中居于领先地位。重铸东北制造业优势,使之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第五,要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出发,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应当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出发点和归宿。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国有工业企业经营困难,设备陈旧,冗员多,效益差,历史包袱沉重,职工数量大,下岗人员多,就业压力大,地方财政困难,城市贫困人口庞大,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突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它的改造和振兴应该着眼于扩大就业,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要着眼于配套改革,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国有企业最为集中,国有经济比重最高,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过去由于受到财政、金融、投融资、国有资产管理等一系列体制性因素的制约,国有企业改革是在一个体制改革不配套的环境中进行的,因而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各领域进行配套改革的条件日益具备,全面配套地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改革恰逢其时。
另外,人才资源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第一资源,当前全省面临的一个迫切任务是,要特别努力营造出一个人才环境。这就需要全省上下认真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在营造人才环境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激励和选拔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在制定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和法规等方面下工夫,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为此省委提出,要制定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人才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培养和引进建设两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这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各地各部门必须认真尽快地加以落实和实施。
营造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良好环境,不但需要重点抓好软环境建设,而且要同时抓好各项硬环境的建设。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任务相当繁重,必须拿出更大决心、更强有力的措施和更多的智慧。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改善投资的硬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